黃昏時刻,散步到停車場的菩提樹旁,募然發(fā)現(xiàn)菩提樹的樹身與枝干,是如此粗壯、剛毅,那葉片比我攤開的雙手還巨大!原來菩提樹并非無力如垂柳,為何年少時看到的菩提樹是如此呢?我啞然失笑,是境由心生吧?此刻,我站在菩提樹下,晚風中樹葉婆娑起舞,葉葉心心仿佛在風里傳唱著一個覺悟者的故事。我會一直記住菩提樹下的佛陀,以及菩提樹下的自己。佛陀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辈皇菃幔课艺乱黄熬奕~”,在燈光下細細檢視它細致的紋路,這樣的葉片曾飄落在靜坐的佛陀身上,也飄落在我的心版上……本書前言《和佛陀賞花去》一書,原是《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佛法秘密花園”專欄的結集。撰寫這些文章期間,我正面臨修行歲月中重大的轉折──離開出家十幾年的寺院,尋覓一種新的修道生活。不論云水行腳或隱居潛修,時近中年的我,總帶著一種“靜看花開花謝”的心情。每在一處落腳,我習慣栽種些植物,那些綠意盎然、花枝招展的花花草草,或清麗脫俗,或嬌媚明艷,也有的香氣芬芳、暗暗襲人,令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添了幾許悠閑,也帶來無限生機。我喜歡爬山。任何一座青山,沿途的野花、野草、果樹,總隨著四季的變換,展現(xiàn)不同的風情。最喜歡來到無人的深山,在群山環(huán)繞中,看著遠方山巒層層迭翠,山花怒放繽紛,聽著野鳥此起彼落鳴唱,人在圖畫中,有如天上人間。盡管時光流轉、人事更迭,有些植物一直在回憶的角落散發(fā)幽香。那是童年家鄉(xiāng)院子里的茉莉花、水井邊的螃蟹蘭、門前小河邊的鳳凰木,南投山居歲月中的梅樹、山芙蓉……仿佛在記憶深處,有條小路,時時等待我歸去的跫音響起。這大千世界與人的內心,不就是一個“佛法秘密花園”嗎?我常駐足凝視、側耳傾聽、臨風懷想花園中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而那些形形色色、姿態(tài)萬千的植物,正對著我訴說眾生的“無邊煩惱”:人的習氣如林中蔓澤蘭難以除盡;五蘊生滅,如相思花云的積聚、散失;眾生的執(zhí)取比鬼針草更黏人……啟發(fā)我“修行之道”:把握當下,以免錯過今天的藍星花;尋找對治熱惱的左手香;學佛所需的長遠心,比種常春藤還長遠……更透露了“生命寂靜”的消息:走出煩惱火宅,體證竹林清涼;期待花落蓮成的圓滿;煩惱葉落,涅花開,就像葉片落盡,梅花綻放……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僧院花》寫著:“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佛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對于一個擁有寧靜、覺悟心靈的人來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青青翠竹、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借由觀照外在世界與自己心念的苦、空、無常,進而放下對“自我”及“我所有”的執(zhí)著,深遠廣大的“同體大悲”與清澈明凈的“無我智能”,便在其中產生了。我很喜這句話:“看穿世界無非佛”,通常人們只看到花朵開謝乃至人生聚散、成敗起落等現(xiàn)象,因而追悔過去或幻想未來;而隨著佛陀解脫的目光,我卻能從花開花謝開始,透視現(xiàn)象背后無常、無我的真理,反觀自心,找到生命真正的依歸。佛陀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讓我們跟隨佛陀賞花去吧!當你了知一切法無常,就能做個自在的賞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