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1910年生,1933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位,193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一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而后的10年時間里,他先后寫出了《生育制度》、《初訪美國》、《重訪英倫》、《鄉(xiāng)土中同》、《鄉(xiāng)土重建》等一系列大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然而1957年,卻因一篇《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使其在反右派擴大化中成為全國聞名的大右派,從此沉寂了20年。1979年起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1980年,領銜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982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在美國丹佛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并被列為該會會員。1981年在英國倫敦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頒發(fā)的赫肯黎獎章。1982年被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1988年獲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農村的變化,費孝通又敏銳地提出了研究小城鎮(zhèn)的課題,并親自帶隊進行專題調查,寫出了《小城鎮(zhèn),大問題》等系列文章,受到了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學術界和高層決策人士的普遍重視。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費孝通的實地調查課題由農村、小城鎮(zhèn)擴大到區(qū)域發(fā)展,先后對我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并就所調查的每個區(qū)域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fā)展思路與具體策略。費孝通在繼續(xù)進行實地調查的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在已經發(fā)表的一系列學術反思的長篇文章中,提出并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本書為其晚年思想集中紀錄,主要表現了其走訪西部,對我國西部開放的思考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