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初葉,隨著震驚世界的莫高窟藏經洞內數萬件古代經卷、文獻、絹畫、法器的發(fā)現,一門新興的學科——敦煌學由此而誕生了。浙江與敦煌相隔萬里,然而,百余年來,在敦煌學研究的中堅力量中,卻有相當一部分的浙江籍學者。早在1910年前后,手撫被外國“探險家”劫掠后余存的殘卷,潛心研究敦煌文書,并出版了第一批敦煌學著作的,正是兩位浙江籍的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而在抗戰(zhàn)的動蕩歲月中,肩負著籌建“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艱巨使命,孤征萬里,投身茫茫戈壁,并在大漠中扎根五十個春秋,開創(chuàng)了敦煌藝術保護事業(yè)的,也是一個浙江人,他就是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先生。常書鴻先生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早年就讀于浙江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浙江大學工學院前身)染織科,1927年到1936年,他負笈法國十年,學習西畫,并在藝術之都巴黎取得了非同尋常的成就與聲譽。就是這樣一位富于才華的藝術家,懷著一顆為守護、研究、發(fā)揚民族寶貴文化遣產而獻身的赤子之心,毅然舍棄了都市的繁華和安定優(yōu)裕的生活,幾經轉折,來到了黃沙蔽曰的大漠戈壁。抵御流沙、清理洞窟、臨摹壁畫,在極為困難的物質條件下,常書鴻先生以驚人的毅力,給敦煌石窟以前所未有的最切實有效的保護,為敦煌藝術的保護與研究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