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11年民國政府建立以來,中國一直處于被外敵壓迫、入侵的屈辱狀態(tài),哪里有過出兵境外去援助別的國家的事?而且這次求援的又是一向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對于許多軍政界高層人士來說,這真是可以一吁積郁,揚眉吐氣于異域了。因此,派往緬甸戰(zhàn)場的10萬之眾,多數(shù)是國民黨軍隊中能征善戰(zhàn)的精銳,如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是中國軍隊中第一支裝甲部隊,全軍共有42000余人,除了美式裝備的3個步兵師外,還配備有坦克團、重炮團、汽車團等特種兵,擅于組織步炮協(xié)同,使用坦克沖擊,1939年11月至12月的廣西昆侖關戰(zhàn)役,就殲滅了日本侵略軍第十二旅團的4000余人,并把敵旅團長中村正雄擊斃。第五軍因而聲名大振。這次組建中國遠征軍前,英、美方面也特意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有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入緬作戰(zhàn);另外兩個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雖然戰(zhàn)斗力不如第五軍,但是在進入緬甸前也都換上了全新的美式裝備,一些將領的指揮能力也頗強,如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就是個文武全才的少壯將領,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后,在美國柏杜大學學過土木工程,以后又棄文修武,進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戴安瀾等黃埔軍校出身的師長,也都在抗日戰(zhàn)爭的初期、中期打過許多硬仗;后來在緬甸的戰(zhàn)斗也證明,如果不是英國將軍的避戰(zhàn)自保,中國遠征軍是能打得很好的;如第六十六軍的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在團長劉放吾率領下,重創(chuàng)了比自己兵力多達7倍的日軍,救出了被圍困的英國軍隊7000余人。但是由于英國這個“盟友”在這緬甸局勢很危急的時刻,仍然心懷鬼胎,擔心中國遠征軍的勝利會使過去與中國有著歷史淵源的緬甸以后又會傾向中國,卻抱著“寧愿把緬甸丟給日本,也不愿讓給中國”的錯誤政策,再加上先后擔任駐緬英軍總司令的胡敦、亞歷山大等人的指揮無能,在日軍洶涌北犯時,他們并不是調集中國、英國、印度聯(lián)軍的主力與敵人決戰(zhàn),只是想利用中國遠征軍來掩護他們向印度方向撤退,以達到他們“棄守仰光,保存軍力”的目的,經常不待日軍逼近就悄悄撤退,從而形成中國軍隊兩翼空虛,暴露于敵人面前,一再被圍攻被截斷后路;中國軍隊雖然奮力苦戰(zhàn),但孤掌難鳴,而且這次又是倉促進入緬甸戰(zhàn)地,地形、敵情都不熟,從而難以挽救危局。所以日軍只用了4個師團9萬余人的兵力,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擊潰了兵力近20萬的中英印聯(lián)軍,并一路尾隨潰敗的中國軍隊從緬北攻進中國,占領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本來是抗戰(zhàn)大后方的云南突然變成了戰(zhàn)爭的最前線。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后,只戰(zhàn)斗了兩個半月(1942年2月16日至5月3日),由于上述原因,卻損失慘重,10萬人只剩下了4萬人,那6萬多人,戰(zhàn)斗中死傷的只有7300人,多數(shù)是在潰敗中傷亡,如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42000人,敗退中死傷的卻多達14700人,剩余的兩萬人狼狽不堪地翻山越嶺退回國內和印度,戰(zhàn)車、坦克、大炮全都丟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