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破妄顯真的《心要法門》 《心要法門》一文是唐朝的華嚴大師:清涼國師答復順宗皇帝修學的心要,它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心要法門》文字優(yōu)美、文簡義約,讀來虎虎生風。除僧肇的《肇論》,及僧璨《信心銘》外,于文于理尚無出其右者。 《心要法門》一文,是針對世人意識中的二元對立性而發(fā)。所以,行文的重點,就在破腦筋的意識狀態(tài),及純粹的邏輯推理?換言之,就是在破二元對立的執(zhí)妄觀念。故其文體亦以對仗工整而見長。在這短短的507個字當中,清涼國師在理論性文章的領域里,為我們寫下了曠世的特殊成就。這種洗練的文字成就,除了《老子》、《系辭》外,尚未有能與之輝映者。 就法義的闡述而言,本文雖然也是屬于"破立雙舉"的文章,但就其論理的技巧以及行法的修學規(guī)范而言,則本文仍屬于"但破文章"的系統(tǒng)。以其思想之純熟,而能徹底的"破妄",故其觀念的表達,自然而能"顯真"。所以,文中論理的技巧,多用"破妄"、"顯妄"、"彰執(zhí)"的方式,而不以"立真"的方式呈現(xiàn)。這種行文方式稱為"破妄顯真",其重點仍在于內心的經驗、體驗與感受。 清涼國師在《心要法門》中,很巧妙地將華嚴思想與禪行的行法相結合。當然在這簡短的507字中,不深入做宏觀的探討是無法了知的。首先由義學、行法、教學法及禪法思想的形成,來探討唐朝時代的佛法思想背景: 一、義學方面:唐朝的華嚴思想,尤其是比丘系的系統(tǒng),是承襲北方地論師的華嚴思想。由智儼的《搜玄記》,可以知道比丘系的華嚴思想,是以匯總方式而集大成的。賢首的《探玄記》,與清涼的《華嚴疏鈔》都是承襲此一思想源流的。既然是搜集、匯總而產生,則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絕對的依存關系。 二、行法方面:不論是佛圖澄的佛法、菩提達摩的禪法,或安世高以來的禪數之學,都以北方為重鎮(zhèn)而互相交融。安世高的禪數到了菩提達摩的時代,反而成了祖師禪的前行與熏習階段課程。在歷史上也屬于準備成熟階段。所以,達摩一到,經過三代的調整與適應,中國的祖師禪法更斐然有成。 三、在教學法方面:在大小禪法的過渡中,般若與佛性思想的萌芽,以及老莊、《周易》思想的重新董訂,使佛、道兩家思想相交融,造成中國思想界的成長與擴大。并且由"知之"的領域,步入了"行之"的領域;致使在中國大地種下了卓然有成的修行方法。這當中由"知"到"行",或稱由"修養(yǎng)"到"修行"的生活領域擴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教學法的一種突破與蛻變。這種教學法的改變,造成了中國思想界,尤其是佛教的大變革、大革新兩方面,都產生了新生命。 四、中國禪的形成:中國禪宗泛指禪、凈、律、密四大宗派,中國佛教則指唯識、法性、天臺、華嚴四大教派。中國佛教中的禪修及教下思想,都融入了中國道家的思想 理念。在義學上對于佛法的詮釋、分析、解讀幾乎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的哲思范圍。甚至對于佛境的詮釋與證驗,也全部都是中國人生觀的窮盡與超拔。而在行門的指導與楷模上,則是以老莊的自然平靜,與《周易》的天行健相交融i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稱為中國佛教,比純佛教是較為'恰當·的。 在此一大前提下,佛教本身也激蕩出幾番漣漪。首先是安世高的《安般守意經》及《陰持入經》中,出現(xiàn)了"心"、"空"、"般若"的思想概念。但因這些經典皆屬行門,故對義理并未深究。其后的魏晉玄談非但未促進禪法的精進,反而使般若之學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這也為后來的義學奠定了百家爭鳴的深厚基礎。而達摩的禪法便是在這一塊沃壤之上落地、生根、成長、茁壯,乃至百花繁盛。 清涼國師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及學風、道風之下,展開了他的思想建設。這其中他廣泛而靈活地運用中國人所熟悉的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及"語言模式",來表達佛教深邃的心靈境界。在他浩瀚的著作中,《心要法門》是最成功的代表作。而他在中印文化的交融上,更可謂是大成就者。他使當時以及現(xiàn)代的中國人都能夠清楚地明白"修行的要領"在哪里,以及"為什么"。 這種情形就像現(xiàn)代人受了西方教育,滿腦子西方的思維及語言模式。若要將東方這種深邃的心靈境界,表達出來讓大眾了解及經驗,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西方的思維模式"及"西方的語言模式"來表達最有效。清涼國師深得個中三昧。今日吾人欲將之重新表達,無非就是再一次運用新的思維模式及語言模式,重述一遍而已。值此付梓之際,聊述于茲,以明述而不作之意! 《心要法門》的特長是在破"心境的二元對立性"、"主客的二元對立性"、"能所的二元對立性",這種兩邊偏執(zhí)的對立性,是人類意識發(fā)達的大腦產物。以此"妄執(zhí)"分別妄境,各以為真、各以為正,所以是非競起,善惡對立;殊不知這種妄執(zhí)皆是一隅之見,不但不能促進個人乃至人類全體之福祉,反而干擾了人類原本可以復元、恢復本來面目的"生命情操"。所以,清涼國師但以破妄執(zhí)的立場,陳述世人的"通病",并以此自然地彰顯了真理存在的標的。他這種不指而顯、不立自彰的行文筆法,不但可當"真理大師"的雅號,更可榮登"文字大師"的寶座。 但在譯文及批注中,筆者沒有清涼的文字情操,無法達到那樣高的水準,唯有依于今日西式邏輯的思維模式及語言模式,勉力去揣摩,或許還能讓人如實了知的地步,唯盼拋磚引玉,遠識大德共襄盛舉! 普賢行者 海云繼夢 合十 【目 錄】 澄觀法師小傳……………………………………(1) 序 破妄顯真的心要法門》……………………(3) 解讀《心要法門》 ……………………………(1) 《心要法門》本文………………………………(2) 《心要法門頌》…………………………………(3) 小心要法門》譯述………………………………(4) 《心要法門頌》譯述……………………………(12) 《心要法門》講記………………………………(15) 一心的本然面目………………………………(16) 二 人生的四個階段……………………………(29) 三 生命運行的軌則……………………………(39) 四 敞開胸懷面對現(xiàn)實…………………………(51) 五 真正的感受…………………………………(64) 六 生命是總體的存在………………………(75) 七 真正成就的功德…………………………(82) 八 執(zhí)著于行善本身就是惡……………………(95) 九 不要輕易斷言………………………………(109) 十 只有那么一件事情…………………………(122) 十一放下吧!進來……………………………(138) 十二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質…………………(147) 十三善用其心…………………………………(156) 十四 不要以為自己懂…………………………(167) 十五欣賞生命…………………………………(173) 十六 看清自己,活在當下…………………(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