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中國傳播思想史(共4冊)

中國傳播思想史(共4冊)

中國傳播思想史(共4冊)

定 價:¥200.00

作 者: 金冠軍,戴元光主編;余志鴻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綜合 信息與傳播理論 新聞出版/圖書館/檔案學

ISBN: 9787313040046 出版時間: 2005-03-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shù): 164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A01#這是一張中國傳播思想的歷史名片,又是中國傳播思想的“寫真”集——5000多年來中國人關于傳播的認知、理解和思想。 在我國,關于傳播的理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甚至更久遠的時代。遺憾的是在古代專制主義下,我國傳播業(yè)發(fā)展比西方國家要慢得多,特別是關于新聞傳播的研究比起西方更為遲緩。中國是十分重視“史”的國家,也十分重視“史”的傳播。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對傳播的深刻認知,19世紀中葉中國開始出現(xiàn)研究傳播的論文,如1873年《申報》發(fā)表的《論中國京報異于外國新報》。20世紀初,有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1917)、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1927)等論著。1949年以后,新中國對傳播的研究有很大的發(fā)展和進步,只是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國傳播的研究受到重創(chuàng)?!拔母铩焙蟮玫交謴?,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涌現(xiàn)了大批專著和學術論文,涌現(xiàn)了近百位新聞與傳播史研究的專門家。但早期我國傳播的研究主要是對新聞史的研究,有關傳播思想史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研究斷代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缺乏研究傳播思想的環(huán)境,研究新聞史相對較為安全。 中國傳播業(yè)作為文明的角色,直接間接地影響中國歷史的走向。盡管中國幾千年一直處在古代專制主義和皇權(quán)皇威下,但傳播思想仍不斷出新,傳播思想家與啟蒙家群星璀璨,反映傳播思想的精神成果紛呈迭出,并隱約折射出民主與自由的精神,為我們研究歷代傳播思想提供了了豐富的依據(jù)。 《中國傳播思想史》駐足于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語境,全方位對中國傳播思想進行一次系統(tǒng)而完整的精神清算,這不僅是對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一個交代,也是為新世紀中國傳播學發(fā)展尋找精神參照。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套書是對幾千年中國傳播思想的全面而綜合的檢閱,力圖構(gòu)筑中國傳播思想發(fā)展的真實圖景,又是在宏闊的理論視野觀照下的學術構(gòu)建。 我們寫作的思想導向是: 1.多學科視野立體表現(xiàn)中國古代傳播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  古代的傳播活動范圍較窄,古代文化人對傳播的理解也跟現(xiàn)代人的學術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古代文獻使用的傳播術語完全不同于現(xiàn)代傳播的概念,因此對古代傳播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就如大海撈針,從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中采集古人的傳播思想精華,在中國文化與現(xiàn)代傳播理論的交叉點上進行解讀,表現(xiàn)中國古代邈遠精深而又不確定的傳播思想。 2.駐足現(xiàn)代文明檢視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中西交流圖景 近代中國傳播思想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譜系和西方民主與自由的精神。近代報刊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產(chǎn)物,是舶來品,與古代中國的邸報并無繼承關系。習慣上中國近代新聞史,以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米憐創(chuàng)辦第一份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為開端。故本書近代卷以此為起點,至1915年《新青年》(初名《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為終點,共100年。近代傳播思想的梳理與研究從縱橫兩方面入手??v的方面,主要闡述1815年開端的西學東漸的傳播思想,如林則徐、魏源等的傳播思想,太平天國洪秀全、洪仁玕的傳播思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代表人物的傳播思想,早期維新派王韜、鄭觀應的傳播思想,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的傳播思想,以及革命派孫中山、章太炎、鄭貫公、秋瑾、于右任等的傳播思想和民初新聞人士黃遠生等的傳播思想。橫的方面,主要視野是政治傳播思想、新聞傳播思想、教育傳播思想以及文藝傳播思想,重點是新聞傳播思想與政治傳播思想,著力塑造傳播思想大師們的“群像”。 近代中國傳播思想是在西方文明感召下追求“民富國強”和自由思想的歷史,是在“西學”啟蒙下進步知識分子努力探索民主與自由,改造中國傳播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群像”,是遭受列強侵略從失敗悲劇中逐漸覺醒而尋求拯救中國的理論探索。 3.以大眾傳播為入口梳理歷史重構(gòu)現(xiàn)代傳播觀念 20世紀對世界來說是激動人心的世紀,也是令人焦慮和惆悵的世紀。對中國來說也如是。最近的一百年,傳播媒體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對傳播媒體的武裝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從平面媒體到電影,到電視,到多媒體,到互聯(lián)網(wǎng),到數(shù)碼媒體。傳播媒體技術水平已經(jīng)發(fā)展到極致,但卻面臨精神(思想、哲學、信仰) 的匱乏與缺席。也就是說,傳播思想發(fā)展滯后于傳媒的發(fā)展。 20世紀初,西方傳播思想為中國傳播思想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營養(yǎng),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報刊理論和西方自由主義傳播思想傳入中國,使中國傳播學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雖然馬克思主義傳播思想與自由主義傳播思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雖然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都不是中國歷史的精神主流,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土地上傳播,匯入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譜系,給中國人以思想和精神的選擇。這個事件的意義是中國開始接近世界文化思想的主潮。 現(xiàn)代傳播學理論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是關于人的傳播活動的理論研究和學術建設,卻并不是西方的專利。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國古代的哲人對傳播的認知非常深刻,職業(yè)傳播在世界上也是最早出現(xiàn)的,中國人的傳播思想曾對世界傳播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明清以來,我們落伍了。 當代中國有2000多家報紙、2000多家電視臺、8000多種期刊,有世界上最大的受眾群和傳媒市場。我們應當在傳播領域有自己的精神價值和系統(tǒng)理論,應當建構(gòu)中國化的傳播學體系。為了這些,就必須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播思想。所以,現(xiàn)代傳播思想研究從民初中國人的傳播觀念與實踐以及20世紀初中國現(xiàn)代傳播思想的先驅(qū)者入手,找尋中國人傳播思想及理念的現(xiàn)代源頭,全面總結(jié)20世紀初以來我國傳播學的發(fā)展狀況和學術創(chuàng)造,基本學術立足點和研究重心就是20世紀中國傳播學的發(fā)展面貌及走勢。 既然是學術專著,當然就不能是簡單的“結(jié)算清單”。所以,《中國傳播思想史》不僅有豐富的資料性的描述,而且又有大量的對于各個時期的傳播學成果的重新評價和創(chuàng)新觀點,甚至對影響中國新聞傳播學的一些西方重要傳播理論都有新的思辨。如對報刊自由主義理論,現(xiàn)當代卷既充分肯定其歷史意義,又特別提出了“報刊自由主義理論的兩個錯誤前提”,其一是“關于理性的假定”;其二是“關于契約國家的假定”。認為就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在它的統(tǒng)治之下的自由——包括思想言論和新聞出版自由比封建專制國家統(tǒng)治之下要多一些或多得多,這也是一般的客觀事實。但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史和傳播史都證明,作為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工具,國家所保護和保障的自由歸根到底是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 《中國傳播思想史》從2000年著手構(gòu)想,2001年開始撰寫,前后五年,數(shù)易其稿,終告殺青。 本書所講的傳播專指人類社會信息的流動,傳播思想則是關于人類社會信息流動規(guī)律的概念、認知、理解和把握。由于古代傳播媒介不發(fā)達,沒有或較少有專職傳播機構(gòu)和專職傳播人員,對傳播現(xiàn)象的專門研究還不夠,鮮見有專門的傳播思想家,傳播思想散見于不同文獻中。因此,古代傳播思想的研究涉及范圍較為寬泛,一字一句都是爬羅剔抉尋覓出來的。近代以來,傳媒發(fā)展迅速,專職傳播機構(gòu)很多,專職傳播人員隊伍很大,傳媒成為導引社會的重要力量,人們對傳播的認識已較深刻?,F(xiàn)代社會,傳播不僅是社會的公器,也是經(jīng)濟行為和商業(yè)行為,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舉足輕重。 考慮不同時代傳媒發(fā)展和對傳播的不同認識,也為便于表述,本書由四卷構(gòu)成,采用編年史的順序。古代傳播思想部分分上下兩卷,上卷從上古到魏晉南北朝,下卷從隋唐到清乾嘉時期。古代部分分兩卷并不表示古代傳播思想的分期,只是因為容量的關系。而近代和現(xiàn)當代部分則各為一卷,從容量看也較合適。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190余萬字四卷本書稿,不僅是我們執(zhí)筆者的成果,其實更是對幾十年來許多專家研究成果的消化和再梳理,企圖更清晰地勾畫出中國傳播思想發(fā)展的輪廓。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四卷本著作是眾多學者的共同成果。

作者簡介

  金冠軍,1948年11月生,浙江海鹽人。1983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分校,曾任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文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F(xiàn)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教授,碩士生導師。戴元光,1952年11月出生于江蘇射陽。先后在蘭州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專業(yè)、美國夏威夷大學大眾傳播專業(yè)學習;美國EWC訪問學人。1984年從事新聞教育,曾任蘭州大學新聞系教研室主任,蘭州大學西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新聞系主任;現(xiàn)任上海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上海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導,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先后承擔國家社科項目4項,國家教委、省部項目9項。主要是:“新聞與現(xiàn)代化建設”(子課題)(“七五”國家社科重點),“社會主義傳播道德研究”(“八五”國家社科重點),“大眾傳播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國家教委),“互聯(lián)網(wǎng)對信息傳播及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影響研究”等?,F(xiàn)主持國家社科項目一項。上海市社科項目兩項、國家體育總局社科項目一項。主要是:“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中國新聞媒體競爭力研究”(2004年國家社科),“文化消費與先進文化發(fā)展研究”(上海市社科),“體育信息傳播社會影響研究”(國家體育總局社科),“新聞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上海市社科)。出版專著(主編)12部,主要有:《傳播學原理與應用》(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現(xiàn)代宣傳學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撞擊下的浮躁與選擇——當代中國西北人的文化價值觀》(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傳播學通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傳播道德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大眾傳播學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傳播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傳播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中國傳播思想史》等。發(fā)表論文(譯文)50余篇,主要有:《論傳播學的中國化》,《論新聞宣傳與客觀報道》,《弱勢群體在中國電視上的弱勢地位》,《中國影視文化傳播策略檢討》等。曾獲國家教委人文社科獎(《撞擊下的浮躁與選擇》),優(yōu)秀教材獎(《傳播學通論》、《傳播學原理與應用》),省優(yōu)秀園丁獎、上海市育才獎、省優(yōu)秀圖書獎(《傳播學原理與應用》),上海市社科獎(《傳播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等。主要研究領域:傳播學理論、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社會學、文化傳播等。

圖書目錄

中國傳播思想史:現(xiàn)當代卷
第一章 民初傳播業(yè)和傳播思想
第一節(jié) 民初傳播的政治與文化生態(tài)
第二節(jié) 民初傳播業(yè)的短暫繁榮
第三節(jié) 民初傳播思想的學術積累
第四節(jié) 西方傳播思想的傳播及影響
第二章 現(xiàn)代先驅(qū)者的傳播思想
第一節(jié) 傳播自由學術思相怕短暫高漲
第二節(jié) 新文化運動與傳播研究
第三節(jié) 蔡元培:“上以督促政府,下以指導社會”
第四節(jié) 李大釗“使命”觀和民彝主義
第五節(jié) 陳獨秀:自由主義傳播思想家
第六節(jié) 鄒韜奮:為了大眾屬于大從的傳播觀
第三章 五四時期傳播思想的嬗變
第一節(jié) 西方傳播思想的傳入與中國傳播觀念的變化
第二節(jié) 五四運動與《新青年》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傳播思想早期的傳播
第四節(jié) 五四時期重要傳媒和傳播思想
第四章 現(xiàn)代傳播思想研究的啟蒙
第一節(jié) 徐寶璜:“供給知識”與“代表輿論”
第二節(jié) 邵飄萍:“品性為第一”
第三節(jié) 戈公振:“言論自由,為報界切膚”
第四節(jié) 傳播思想研究的分流
第五節(jié) 馬克思主義傳播思想的影響
第五章 自由傳播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jié) 自由傳播與民辦傳媒
第二節(jié) 《申報》與史量才:“經(jīng)濟獨立”、“言論中立”
第三節(jié) 《大公報》:“不沉、不賣、不私、不盲”
第四節(jié) 范長江:“報紙是政治的工具”
第五節(jié) 儲玉坤:“報紙是社會的燈塔”
第六章 毛澤東傳播思想
第一節(jié) 毛澤東早期傳播活動和傳播思想
第二節(jié) 毛澤東傳播思想的三個來源
第三節(jié) 毛澤東傳播思想的理論內(nèi)涵
第四節(jié) 鄧小平對毛澤東傳播思想的繼承
第七章 傳播思想研究的曲折與艱難
第一節(jié) 新中國傳播思想和傳播政策
第二節(jié) 劉少奇的傳播思想及對傳播政策的影響
第三節(jié) 陸定一的人民報刊傳播思想
第四節(jié) 政治運動中的傳播思想
第五節(jié) 傳播理論的困惑與傳播業(yè)危機
第六節(jié) “文化大革命”對傳播科學的扼殺
第七節(jié) 傳播研究的轉(zhuǎn)折
第八章 屢遭困厄的當代傳播思想家
……
第九章 當代西方傳播學的傳播
第十章 傳播學研究的轉(zhuǎn)型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傳播思想史:古代卷(上)
中國傳播思想史:古代卷(下)
中國傳播思想史:近代卷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