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豐富翔實的資料、全面研究分析了90年代至今,即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轉型期在社會、文化領域產生的劇烈動蕩和演變、各項改革的得失和趨勢。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轉型中的俄羅斯社會結構,包括社會階層的變化,中產階級的發(fā)展,工會、婦女、青年、知識分子的變化和宗教多元化等;第二篇:轉型期俄羅斯的社會問題和政策,包括社會保障體制,教育變革、傳媒變革、人口變遷和民族問題等;第三篇:俄羅斯文化的發(fā)展,包括人文研究中的民族性,哲學、史學、文學、文化藝術以及俄語的演變等。[前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俄羅斯是一個動蕩多變的社會。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從有的政治、濟、社會、文化體制向新的體制轉變,由此開始了俄羅斯艱難復雜的社會轉型過程。在新舊體制交替的過程中,舊的體制不可能在短期內速地退出歷史舞臺,而新體制又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因此,在有效體制失的時段中,激進的社會轉型往往帶來劇烈的社會動蕩。90年代以來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的實踐也證明了俄羅斯激進的社會轉型并不能保證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和經濟增長。俄羅斯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各種矛盾的交錯集中體現在承受體制轉型的社會載體以及反映社會矛盾的文化發(fā)展方面。社會問題的出現及其解決,社會政策的運用及發(fā)展,社會文化的活躍及演變,無不反映了社會轉型的效果及其影響。因此,考察俄羅斯社會及文化發(fā)展情況是考察俄羅斯社會轉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切入口,是驗證俄羅斯體制轉型發(fā)生的方法、路徑、效果及發(fā)展趨的非常重要的載體。從社會生活的實踐來看,俄羅斯社會轉型為俄羅斯的社會及文化領域也帶來了若干明顯的變化:第一,俄羅斯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社會層化明顯,不同社會階層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并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一方面,俄羅斯的社會發(fā)生化,并成為社會緊張、社會危機的潛在因素;另一方面,俄羅斯社會分層系統(tǒng)依然處于高度結構變化的狀態(tài)。但這種結構的變化突出反映在俄羅斯中產階級的出現并改變了原有社會結構的對比。中產階級的出現對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俄羅斯的中產階級在政治舞臺上獨立發(fā)揮作用還有難度。此外,俄羅斯社會結構的分化還體現在俄羅斯婦女、青年、工人以及知識分子階的變化上。俄羅斯婦女在改革狂潮的沖擊下逐漸提升自我意識,正在逐漸演變?yōu)樯鐣母锏膮⑴c者;俄羅斯青年由轉型初期的社會“邊際人”身份,開始重新進行各種價值選擇和判斷;艱難轉型中的俄羅斯工人階層在時代變遷中重新定位以尋找自身發(fā)展的契機;俄羅斯知識分子也經歷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力圖在轉型的過程中體現自我價值并為重構民族精神作出奉獻。第二,隨著社會轉型的推進,一系列社會問題出現并呈現出新的矛盾,如何調整相應的社會政策以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必須加以關注的問題。面臨激烈的社會矛盾,迫切需要穩(wěn)定而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但是俄羅斯的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改革才剛剛啟動,難以適應迅速變化了的社會的需要,而社會保障問題成為社會穩(wěn)定與否的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同時,俄羅斯社會的急劇轉型還帶來了較為深重的人口危機。90年代以來,俄羅斯人口急劇下降,人口生存環(huán)境惡化,培育相當數量與質量的人口是俄羅斯政府的當務之急。其他社會問題,如教育問題、民族問題等也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面對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急劇轉型,俄羅斯教育變革呈現出學主體多位化、管理機構多層化、經費投入多源化、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多級化的發(fā)展勢頭。此外,蘇解體后,俄羅斯的民族問題也凸顯出來,以聯邦主體為單位的各主體民族與俄羅斯族的關系以及各聯邦主體內部的主體民族與其他族群的關系問題正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領域。第三,俄羅斯社會轉型為俄羅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文學、史學、哲學在新的空間不斷反映新的社會矛盾,在廣泛吸收新的來自外界的信息并呈現出普遍性發(fā)展的同時,人文研究中的民族性也不斷凸顯。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史學及哲學領域都開始了深刻的反思。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化在文學中留下了生動的印記,鮮明地反映了時代跳動的脈搏;而俄羅斯史學在指導思想及方法等方面都發(fā)了根本性的轉變。隨著蘇聯檔案的陸續(xù)解密,史學研究在實反映歷史的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逐漸趨于多樣化。90年代的俄羅斯哲學也在功能、地位等方面發(fā)生了深刻的轉型。另一方面,俄羅斯人文研究中也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俄羅斯民族性的成功重建雖將延宕時日,但是其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總之,俄羅斯社會及文化領域的深刻變化是反映俄羅斯社會轉型的非常鮮明的棱鏡,透過對社會及文化問題的觀察可以窺俄羅斯社會轉型的全貌。盡管在社會急劇轉型的背景下,俄羅斯社會問題叢生,但是,從歷史的長時段看,未來俄羅斯社會及文化領經過艱難的轉型終將逐漸走上一條既體現俄羅斯獨特稟賦又追趕國際水平的發(fā)展道路。全書結構如下:第一篇:轉型中的俄羅斯社會結構;第二篇:轉型期俄羅斯的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第三篇:轉型期的俄羅斯文化發(fā)展。撰寫分工如下:第一篇:陳映芳(第一章),龍靜(第二章),李愛(第三章),錢宗旗(第四章),崔曉娟(第五章),馮紹雷、朱達秋、郭春生(第六章),戴桂菊(第七章)。第二篇:王義祥(第八章),張男星(第九章),貝文力(第十章),馮春萍(第十一章),袁新華(第十二章),潘大渭(第十三章)。第三篇:林精華(第十四章),鄭憶石(第十五章),周尚文(第十六章),陳建華(第十七章),貝文力(第十八章),張會森(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