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他在多學科、多領域長期耕耘,樹立起一座座豐碑。他的“人品”、“學品”——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成就,被廣為稱頌,成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我們能為季羨林先生出版他的《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共五卷)感到很榮幸。我們把出版這套書視為傳播科學知識和先進文化的神圣職責,也視為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這套回憶文集,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全書近二百萬字,二百余幅圖片,分五卷十編,即“求知清華”、“留學德國”、“汗灑北大”、“感憤‘文革”’、“遙念師友”、“情系故土”、“游歷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懷”、“學海探珠”。所述往事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述往事的范圍包括國內和國外,舊社會和新社會,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等;涉及的學科,包括語言學、比較文學、詩歌散文、文化學、未來學等。這部思想性、歷史性、知識性兼?zhèn)涞暮裰刂骺胺Q一部“百科全書”。在編輯出版中,我們深感能力之不逮,知識之貧乏。好在季老的兩位高足、兩位專家,本書的兩位主編胡光利、梁志剛先生,協(xié)助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們完成了本書的出版工作。正是由于這套書的作者和內容具有上述特殊性,在對具體問題的處理上作以下幾點說明:(一)書中有上世紀30年代的作品,如“清華園日記”,真實地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在清華求學時的學生生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但存在缺字、錯字,有的語句不通順,還存在很多口語、簡化語的情況。由于這是七十多年前的文字,又是“日記”,我們把它當做“歷史資料”看待,不作改動。(二)書中有很多季老的習慣用語,如“累累垂垂”、“赤暗”、“歷亂”、“歷歷亂亂”、“背鄉(xiāng)離井”、“舞筆弄墨”、“受驚若寵”等,仔細思考其意思是明白的,又有自己的語言特色,我們認為沒必要改動。(三)書中存在不少季老家鄉(xiāng)山東臨清的方言,如“尋了媳婦”、“;伏水”、“家來”等,還有不少季老常用的古語,如“舊雨”、“新雨”等,可能有人看不明白,但不算文章有毛病,更沒必要改動。(四)書中有一些字、詞過去使用是正確的,現(xiàn)在又有了新用法,如決——絕、呆——待、朦朧——蒙嚨、濛——蒙、萎——委,等等。由于季先生這些文章多屬名篇名著,過去多家出版社出版過,我們認為不動為好。這樣處理的指導思想是:不以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時標準改寫歷史、要求前人,不做“畫蛇添足之事”,“不為維納斯安假臂”。堅持季羨林先生作品和人格的真實性,保持其原貌、原汁原味,因為這種“歷史的真實”,對今后的歷史、文化、人物研究極為重要。否則,可能留下“歷史的遺憾”。在本書即將付梓之時,我們特表明真實思想和用意,希望能得到出版界、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理解,并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