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展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人物畫廊,其中有的是栩栩如生的藝術典型,它塑造人物的藝術特點是:在現(xiàn)實矛盾的斗爭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赤壁之戰(zhàn)是決定三國分立的決定性事件,曹、孫、劉三個集團,為發(fā)展自己的力量進行了拚死的斗爭。出現(xiàn)在這次歷史性舞臺上的人物有:諸葛亮。孫權、周瑜、魯肅、黃蓋、曹操、蔣干等十幾個人物。諸葛亮出使東吳,揭開了多種矛盾沖突的序幕。曹操大軍壓境,東吳內部“主戰(zhàn)派”和“主降派”之間,開始了激烈的斗爭。在兩派各自陳述“戰(zhàn)”“降”的利弊中;孫權動搖于兩者之問,既害怕曹操的強大兵力,不敢應戰(zhàn);又不愿向曹操稱臣投降。作者通過孫權一再“沉吟不語”、“低頭不語”,以及數(shù)次反覆,來寫他內心矛盾。作者從東吳“主戰(zhàn)”“主降”兩派矛盾沖突中,通過孫權自己的言行和心理活動的具體描寫刻劃出他患得患失的性格特征。不僅孫權如此,諸葛亮機警、雄辯、多謀略,周瑜氣量狹窄,魯肅小心拘謹,黃蓋、闞 澤勇敢沉著等,也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以人物各自不同的言行顯現(xiàn)出來,達到性格和言行的和諧一致,人物性格個性化得到異常生動的表現(xiàn)。即便如兩次短暫出場的蔣干,雖然著墨不多,卻由他自己的言談舉動,活現(xiàn)出一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物。這種直接描寫人物言行的白描手法,其藝術表現(xiàn)力,超過作者的面敘述。劉禪是一個處在重要地位的人物,作者并不缺少對他性格的側面敘述,但形象不鮮明。第一百十九回,寫他做了俘虜后的“樂不思蜀”,從劉禪的言語、體態(tài)、神情中,描寫他的昏庸、低能,卻成為一段表現(xiàn)人物性格非常出色的文字。本書的內容分為人物篇、意蘊篇、藝術篇、篇外篇四個部分?!叭宋锲笔墙Y合作品的具體情節(jié),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還包括小說人物與歷史上同名人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小說人物的形成過程,以及有關小說人物的其他趣聞和傳說,使讀者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認識更為準確,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含義及美學意義。“意蘊篇”是分析作品的寓意,在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中探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目的?!八囆g篇”是從小說藝術的角度分析作品藝術構思和藝術描繪的魅力所在,介紹作品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篇外篇”主要介紹與作品相關的知識,如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作者的真仿情況和生平事跡,作品的版本流傳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