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完此書的最后一筆時,正是九號臺風“麥莎”過境的夜晚。窗外狂風暴雨肆虐,面對電腦我的大腦卻一片空白。在近乎一年長達25萬字的寫作過程中,我無數次想象過最后完稿的那個時刻:是淚花氤氳、激動難抑,還是坐立不安、忐忑焦灼?我唯一沒有想到的是大腦會一片空白。作為一個業(yè)余寫作者,《大道之行——胡愈之傳》是我第一部長篇作品。如果說當初的參與競標更多地帶有初生牛犢的唐突與不自量力的話,這種唐突和不自量力隨著寫作的展開,很快成為一種難以承荷的壓力以至恐懼。很多的夜晚,面對空白的電腦我一身冷汗,如困獸一般在露臺上團團亂轉??只藕徒棺剖窃谧x完了厚厚6卷的《胡愈之文集》和2卷《胡愈之譯文集》后,漸漸消退下去的。如果文字是一條河流的話,那么通過對胡愈老留下的近 300萬文字的閱讀,我想我終于找到了泅渡到彼岸的航道。這種泅渡充滿了神思和仰望。毋庸諱言,在許多人的眼里,包括在不少故鄉(xiāng)人的眼里,官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胡愈老,更多的似乎只是一個著名的社會政治活動家,而他在進步文化、新聞出版、國際問題研究等領域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貢獻往往被掩掖和遮蔽了。這樣的掩掖和遮蔽既有歷史的原因,更摻雜著對胡愈老這一代投身革命事業(yè)的文化名人認知價值的偏差。雖然我無力對這種偏差作些許的匡正,但是我想至少在此書的寫作中我有這個責任。這也是我寫作此書最初的動力、寫作中的重點和作為“文化名人傳記”的題中之義。十分感謝于友、陳原、朱順佐、金普森等前輩,他們著述的《胡愈之傳》,為我的寫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盡管這個平臺稍有不慎也可能成為我寫作的瓶頸和障礙。更感激的是胡序威、胡序建、胡序同、胡德華、胡序介、胡明、胡國樞、胡大成、曹松境等伯伯和阿姨,他們的信任、支持和長輩的呵護、關愛,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和勇氣。特別是胡序威伯伯,不僅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更幾次仔細審讀,提出詳細的修改意見??梢哉f,沒有他們的鼎力支持,此書是很難完成的。對他人來說,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提升的過程,而于我,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因此,此書定會有諸多的紕漏和不足。我相信此書不會是寫胡愈老的最后一本傳記,衷心希望著能有更翔實、更全面,也更具深度的胡愈老傳記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