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小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號尚武。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和平戰(zhàn)士。出生于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zhèn)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父親郭朝沛(1857—1939)生性耿直,精明能干,好善積德,重視教育子女,為鄉(xiāng)鄰所敬重。母親杜邀貞(1857—1932),出身于官宦之家,聰慧開朗,勤勞儉樸,能背誦不少唐宋詩詞,是她給兒子上了“詩教的第一課”。14歲前,在家鄉(xiāng)讀小學;15歲以后到樂山、成都讀高小、中學。1914年留學日本,學醫(yī),想學成為祖國服務。1918年開始寫作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這年9月,第一次用筆名郭沫若發(fā)表作品。1921年,中國新詩的奠基作《女神》出版。6月8日,與郁達夫等在東京組建創(chuàng)造社。1924年接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提倡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認清蔣介石的反革命真面目,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產生了重大政治影響。南昌起義后隨起義軍南撤,在途中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去日本避難,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甲骨文、金文研究,所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對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的論證,對古代文字、史實、紀年的考訂均有重大貢獻。還積極關心、支持留日學生和國內的革命文藝運動。1937年“七·七”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組織、團結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進步文化人共赴國難。這時期創(chuàng)作的《屈原》等歷史劇,起了打擊敵人,教育、鼓舞人民的重要作用。還著有《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等學術著作。日本投降后,即投入反對專制獨裁,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1949年北平解放,在第一次文代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lián)主席。建國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科學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社會哲學部主任、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蘇友協(xié)副會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在領導國家教科文建設事業(yè)的同時,努力從事學術研究和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了《蔡文姬》等歷史劇,出版了《奴隸制時代》等著作。他學識淵博,才華卓異,勤學苦鉆,是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zhàn)線又一面光輝的旗幟。生平著述豐碩,現(xiàn)集有《郭沫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