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凝聚作者多年心血的著作,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廣東黨史是整個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間跨度大,內容十分豐富,要想對廣東地方黨史作全景式的掃描或透視,誠非易事?!吨袊鴱V東歷史擇要探究》對于廣東地方黨史的研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選擇了其中在全國有典型性、開創(chuàng)性,對于廣東地方黨史而言又至關重要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進行研究,如廣東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和早期活動、國共合作的醞釀和陸豐農民運動的興起、中共領導武裝斗爭的先聲、在黃埔軍校建功立業(yè)、廣東工農武裝起義與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開辟華南敵后戰(zhàn)場、土地改革創(chuàng)造新開局、廣東的探索實踐與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等等。不避疑難,敢抒己見。理論研究要創(chuàng)新不易,中共黨史研究要有所突破更難,只有善于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敢于觸及一些疑難問題,才能有所創(chuàng)獲?!吨泄矎V東歷史擇要探究》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對于廣東黨史研究的疑點、難點甚至敏感問題,沒有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而是敢于觸及、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建國初期的廣東的土地改革是學術界爭論較多的問題,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用了十余萬字的篇幅來論述這一問題,既實事求是地肯定了廣東土地改革的成功探索與實踐,也指出了后期操之過急、侵犯華僑和民主人士得益等“左”的傾向。通過作者的審慎研究,基本上厘清了廣東土地改革的是是非非,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史論結合,現(xiàn)實性強。研究歷史必須占有歷史資料,然后才有可能從中得出科學的結論。本書的作者查閱了大批相關檔案和歷史文獻,獲取了不少珍貴史料,做到了論從史出,遵循了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和規(guī)范,真正做到了用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共黨史。同時,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不是簡單的歷史呈現(xiàn)或史實建構,而是注意透過歷史的時空,提升新的理論、得出新的結論,將歷史研究與現(xiàn)實觀照結合起來,如此又體現(xiàn)了中共黨史研究的特點。如從解決“三農”問題看如何執(zhí)政為民、從葉劍英在歷史關鍵時刻的表現(xiàn)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廣東黨史的寶貴啟示等論述,寓論于史,史論結合,既體現(xiàn)了本書的理論色彩和思辨品格,其理論思考又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現(xiàn)實針對性。書中對于廣東黨史上的著名人物,如譚平山、阮嘯仙、楊殷、葉劍英、周恩來、石辟瀾、張炎等歷史功勛的介紹,展示了廣東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情操,對于當前的黨員教育、公民教育,都有不可忽略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