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浩瀚的史冊,拂去歲月的塵埃。 一部中國古代封建史,幾乎無事無處不與吏治有關連。吏治,《辭?!方忉尀?官吏治事成績"。廣義的吏治,它應該包括官吏的設置、配備、選拔、任用、升黜、獎懲、考核、監(jiān)察、教育、培養(yǎng)、道德、操行、規(guī)章、制度等有關官吏管理的諸多方面內容。始自先秦時期法家提出"治國必先治吏"的政治主張,垂至清代人唐甄的"治民必先治官"(《潛書·棍政篇》),封建吏治作為封建政治的核心組成,經過了兩千多年形成、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它緊密圍繞著封建國家集權專制制度的穩(wěn)定、鞏固、加強和強化,從實踐、認識,上升至理論,從制度、體制、機制,進而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慎密嚴謹、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明代的張居正說:"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清圣祖康熙也講:"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