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學者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第部書大約最后編定于戰(zhàn)國初期。因其戰(zhàn)于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論語》一書作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親手所寫,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學生們根據筆記和記憶加以整理、匯編而成。其中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了孔子一些學生的言語行事。班固《漢書·藝文志》概括說:“《語語》者,孔子應生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篡,故謂之《論語》?!卑凑瞻喙痰恼f法,《論語》的“論”是論篡之意,“語”是語言之意,“論語”即指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篡”成書。關于《論語》命名的意義,后來還有些不同說法,今天看來還是班固的話比較帖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