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人類利用黏土礦物或巖石等多種天然資源,經過火燒制成功的技術成果。它與人類歷史文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我們瓷器的發(fā)明及其工藝和技術的輝煌成就,對于人類生自學成才與文化都曾做出過很大的貢獻。而一部“陶瓷史”既是民族藝術與科學漫長的發(fā)展史之縮影,也是當時社會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經濟的真實反映。本書作者以為是“數(shù)典而忘祖”,“吾國人之大恥”。于是發(fā)凡起例,從事編纂。參考圖籍數(shù)十種,或取諸古人典籍,或取諸公家統(tǒng)計?;蜃g自外人著作,或參考私人記載,分門別類,廣為匯羅。猶有不足者,則實地調查之,以求正確與充實。關于陶瓷之起源、各代瓷器之發(fā)明及種類,制瓷之名窯,釉色之變遷、裝飾之進步、制瓷志名家、品瓷之著作等,本書均有詳細與扼要之記述。中國數(shù)千年陶瓷史實與興廢盛衰之跡,一目了然…… 十八世紀中國陶瓷風行歐洲之日,正是歐洲羅可可藝術勃興之時。中國陶瓷質地堅硬,青白雅致、細潤光滑、型體規(guī)整、轉折明確,明快、秀麗、嚴謹、精巧、光挺之藝術風格,給當時歐洲藝術吹進一股清涼之風,引導歐洲藝術家走上反叛巴羅克藝術艷麗、繁陳、凝滯、線條僵直刻板、結構單調之風格。小林太市郎有言:“所謂羅可可藝術的主要特征,完全由中國工藝美術而來,所以這個羅可可是個暖昧的稱呼。不如直接稱之為中國法國式美術,其意義更明確而實際些。”本書適合于中國陶瓷之研究家或愛好者,中國藝術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愛好者或反對者,中西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大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