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教育管理生活德育論

生活德育論

生活德育論

定 價:¥33.50

作 者: 高德勝 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德育新路向叢書
標 簽: 教育學

ISBN: 9787010051512 出版時間: 2005-10-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26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生活德育是整體性、社會性、實踐性、真實性、有效性德育,是對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知性的“現(xiàn)代德育并沒有表現(xiàn)對個人整體生活與內(nèi)含于整體生活的整體德性的關注”。與此相對照,生活德育不但關注生活的整體性、德性的整體性,還關注德育的整體性,生活德育本身就是一種整體性德育。生活德育所關注的在多個方面。首先,生活德育與整體性的生活血脈相連,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開生活“另立門戶”割裂的德育。其次,生活德育所培養(yǎng)的德性不是知性的德性,而是由知性之緯、情意之緯等多緯構成的,包含道德內(nèi)容的德性,這種德性由德行確認并體現(xiàn)在德行之中,是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德性。第三,生活德育的整體性還表現(xiàn)在這種德育貫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不是像傳統(tǒng)德育那樣在專門的課程與時間教授道德,而在另外的課程與時間里對道德問題麻木不仁、漠不關心或自覺不自覺地于著違背道德的事情。生活德育要求人過道德的生活,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學習道德。如前所述,生活是整體性的,生活德育所依托的生活不是從空間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從時間上被切斷的生活,從學校教育的范圍看,學校生活沒有真空,所有生活都與道德相關,都有德育意義;從人生歷程的角度看,生活德育不但貫穿學校生活的所有時段,而且超出這一時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終身德育。最后,生活德育的整體性還表現(xiàn)在這種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接受教育的德育,兩者在生活交往中共同接受教育,兩者都受“一套道德原則”制約,不是那種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于道德之外的“割裂的德育”。知性德育蒸發(fā)掉了德育的社會性,使德育變成了一種基本上與社會關系無涉的智力或思維活動。事實上,德性發(fā)展不是在個體抽象的道德知識學習或知性道德的思維探求下進行的,而是在人際關系背景下通過交往、互動進行的。人際互動與交往既是德性發(fā)展的條件、背景,也是德性發(fā)展的動力和內(nèi)在因素?!敖煌巧鐣畹拈_端,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生活德育的提出就是為了克服知性德育的“學術性”、“思維性”和人際封閉性,主張在人際關系背景里,通過人際互動與交往實現(xiàn)德育現(xiàn)實性、人際性、多向性。社會關系有兩個方面:“首先一面是他們(人與人)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他們之間相互涉及的言行;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對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概念,即相互之間的看法,或指引他們行為的默契、策略和期待。”這兩個方面都是德性形成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前一個方面也是德性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因為人的道德發(fā)展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實現(xiàn)的;后一個方面,既是道德行為的前提條件,因為道德行為的選擇離不開對他人的理解,也是德性獲得的過程本身,因為指引人們行為的“默契、策略和期待”本身就包含有道德的成份??傊滦缘男纬刹豢赡苁且粋€脫離社會關系的純粹的個體認知過程,必然是一個社會過程。個體一出生就不是一個自然的存在物,而是帶有一定社會性的社會存在者。個體的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包括德性的生成與發(fā)展,是在已有的社會關系里,通過社會實踐(包括社會交往實踐)進行的。道德的學習不是專門的“理論專修”所能實現(xiàn)的,因為“理論專修”只能學到僵死的道德教條;也不是脫離生活“苦心修煉”道德能力所能實現(xiàn)的,因為脫離現(xiàn)實生活內(nèi)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知性德育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脫離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用知性思維的方式進行認知式的、抽象的道德教育;缺乏實踐性。生活德育是在生活過程中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進行的德育,是實踐性德育。生活德育的實踐性來自于生活的實踐性,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過的,從平凡習俗。日用常識到以此為基礎的德育活動,都是實踐性的。生活德育的實踐性表現(xiàn)在其整個過程之中。如前所述,生活德育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進行、又回到生活,貫穿于生活實踐的全過程。生活德育就是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學習道德的德育,其發(fā)生、運行到一個階段的完成都是在實踐中進行的。道德不是空談或可以旁觀的事件,道德的學習不能在事不關己的討論和冷眼旁觀中進行。德育主體必須在過道德的生活過程中,認識社會與道德,體驗道德生活,發(fā)展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悟的能力,進而將自己的認識、體驗、感悟化在生活之中。生活德育就是這樣一種連續(xù)不斷的道德實踐活動。在這種道德實踐之中,不是沒有道德之思,只不過是道德實踐中的道德之思。思維德育用虛構的、抽象的、哲學的道德材料作為道德教育的依據(jù),來培養(yǎng)抽象的、沒有具體內(nèi)容的因而也是不真實的道德思維能力。生活德育所依據(jù)的材料來自于德育主體當下的真實生活,培養(yǎng)的也是生活著的道德的人,是真實的德育。生活德育的真實性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先,生活德育的真實性體現(xiàn)在其所生所長的生活是具體的、當下的、真實的,生活德育與德育主體真實的生活融為一體。其次,生活德育的過程是具體的、可感、可觸的,就在德育主體的每日的生活之中,德育主體在這種德育過程中的認識、體驗、感受、感悟都是真實的。第三,生活德育所借以進行的素材來自于德育主體當下的生活,真實性無可質(zhì)疑。當然,生活德育重視當下生活的素材,并不是排斥傳統(tǒng),排斥人類積累的美德與規(guī)范,只是生活德育對傳統(tǒng)美德與規(guī)范的學習不是通過書本來學習,而是通過生活來學習,化在生活之中的傳統(tǒng)美德比任何書本上的都要真實、都要豐富,第四,生活德育的真實性還表現(xiàn)在其自然性上。生活德育是通過引導人過道德的生活而進行的德育,是自然的而非虛構的。那種為德育而德育、表演性的德育、展覽給別人看的德育與生活德育格格不入,生活德育是對生活過程加以引導的自然的。真實的德育。最后,生活德育的真實性還體現(xiàn)在其效果是真實的。通過練習游泳而學會的游泳是扎實的,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學會的道德同樣是真實的。從生活中學習的道德是“德性之知”,而不是“見聞之知”,是生活的結晶,是可以直接化為德行的真實品質(zhì)。

作者簡介

暫缺《生活德育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總 序
第一章 生活是什么
一、生活的勞作性
(一)身體性勞作使人與環(huán)境相連接
(二)勞作使溝通成為可能
(三)勞作也是意義建構的基礎
二、生活的主體間性
(一)與他人共在是人存在的基本境遇
(二)生活的關系性奠基于人類和個體的童年生活中
(三)“只站在自己的雙腳上”無法生成自我,無法過人的生活
三、生活的整體性
(一)生活的“屬人”性
(二)生活形式與生活領域人為切割的相對性
(三)生活的時間統(tǒng)一性
四、生活的意義建構性
(一)“有病的動物”
(二)死亡意識:意義建構的激發(fā)
(三)不是“發(fā)現(xiàn)”而是“創(chuàng)造”
(四)他者:意義建構的參照
第二章 生活與道德
一、生活與道德關系的形上考察
(一)“合乎道德的結合”:道德的“原初場景”
(二)倫理存在的選擇
二、遺傳本能:生活與道德關系的社會生物學考察
(一)“原型道德”
(二)“群體邏輯”與道德
(三)本能性情感與道德直覺
三、構成性因素:道德在生活中的定位
(一)構成性因素
(二)不能“同質(zhì)化”
(蘭)道德挺立:建構生活意義的方式之一
四、生活的過程也是道德學習的過程
第三章 生活中道德學習的基本機制
一、道德學習在生活中是如何發(fā)生的
(一)道德學習發(fā)生的前提:本能或善端
(二)接受暗示
(三)非反思性選擇
(四)自主選擇
(五)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選擇與自主選擇的關系
(六)初步運用:榜樣是如何產(chǎn)生作用的
二、生活的不同領域與道德學習
(一)日常生活與教養(yǎng)的形成
(二)生活中的遭遇與意外對心靈的觸動作用
(三)制度生活對德性的構造作用
……
第四章 生活道德范式建構
第五章 學校生活的道德批判
第六章 學校日常生活與道德教育
第七章 學校制度生活與道德教育
第八章 學校生活與道德教育
第九章 學校時間倫理與道德教育
第十章 德育課程與教學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