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觀的價值維度》通過研究“生產主義”和“生產主義批判”理論,力圖既超越“生產主義”,又超越“生產主義批判”理論,澄清對于馬克思主義物質生產觀的誤解,科學定位物質生產的社會歷史作用,確立評價物質生產的人本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三維一體的科學標準,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和教訓,從理論深層次論述了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緒論部分追蹤和梳理了“生產主義”概念的不同語境和義域,研究了“生產主義批判”的歷史和現狀,將“生產主義批判”區(qū)分為狹義生產主義批判、廣義生產主義批判和生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批判三個層次,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批判和超越生產主義和生產主義批判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狹義生產主義社會是“生產一消費型社會”,廣義生產主義社會是“消費一生產型社會”,前者是生產主導型社會,生產邏輯主導著社會的運行和發(fā)展;后者是消費主導型社會,消費邏輯主導著社會的運行和發(fā)展。與此相適應,狹義生產主義批判,批判的是“生產一消費型社會”;廣義生產主義批判,批判的是“消費一生產型社會”。生產主義批判還深入到生產主義體制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批判了作為社會歷史觀意義上的生產主義觀念,以及使生產者成為生產主義者,從而支撐著物質生產無限擴張的一些基本觀念。第一章從分析中外學者在理解馬克思的物質生產觀上存在的分歧人手,提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物質生產觀的三個方法。方法I是關注和超越“強勢文本”和“文本強式表述”。所謂“強勢文本”,是指那些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確認和傳播曾經發(fā)揮或正在發(fā)揮著主導性作用和強勢作用的著作。所謂“文本強式表述”,就是作者以特別方式在整個文本中給予鮮明表達、集中概括和特別強調的理論觀點及其段落?!栋l(fā)展觀的價值維度》提出區(qū)分馬克思著作的“強勢文本”和“文本強式表述”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它,根據它來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力圖表達的重要思想、理論和觀點;同時提醒人們超越它,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表述上,尤其不能由此斷章取義,曲解馬克思主義。方法Ⅱ把馬克思的文本區(qū)分為“公示文本”(自主公示文本)、“類公示文本”、“亞公示文本”和“非公示文本”四類,根據意愿責任序列和寫作時間序列,提出了理解馬克思的文本置序。方法Ⅲ是理論研究的根本目的與文本體系的系統解讀,要求讀者始終在馬克思寫作的根本目的統攝下定位每一個文本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意義。第二章通過研究馬克思的物質生產觀,為超越“生產主義”和“生產主義批判”理論奠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栋l(fā)展觀的價值維度》從馬克思對生產的應然分析、實然分析、應然和實然的結合上,論證馬克思超越生產主義的理論邏輯?!栋l(fā)展觀的價值維度》強調,青年馬克思在哲學層面上區(qū)別“勞動”和“異化勞動”,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生產”活動的“異化勞動”性質,這是他終生批判生產主義經濟體制的“理想范式”。當他在經濟學層面上考察物質生產本身時,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必然性以及物質生產對整個社會的支配作用給社會帶來的社會問題。馬克思正是在理想化“勞動”的應然性、資本主義“生產”及其人的“異化勞動”的現實必然性的張力中,尋找超越生產主義的理論理念和現實路徑。本章系統回答了緒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其結論是:馬克思是深入系統地批判生產主義社會的第一位理論家。第三章梳理了西方學者,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后馬克思學者,還有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學家對生產主義自反性的揭露和批判。生產主義以生產者物質利益為驅動的無限擴張性,必然導致生產過程的危機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使物質生產在快速發(fā)展中陷入越來越深的困境。擺脫生產主義體制運行危機的出路是世界貿易,學者們運用帝國主義范式、依附論范式和世界體系范式,分析批判了資本主義以世界貿易為先導,由經濟殖民同時帶來的政治殖民和文化殖民,從而導致了生產主義在國際社會范圍內的社會自反性。當“生產社會”進入“消費社會”后,為了生產和再生產的繼續(xù),生產主義通過文化符號不斷操縱商品的文化意義,使商品的物性價值受到文化賦予它的意義的規(guī)約,物的使用價值被不斷顛覆和反復定義,生產成了使用價值和財富的“創(chuàng)造性摧毀”過程,世界成了一個“朝生暮死的物世界”。人的生產活動成了西西弗式的勞動苦役。生產主義表現出極端的價值自反性。自反性充分暴露了生產主義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和荒謬性。第四章選擇了支撐生產主義體制的三大意識形態(tài)觀念,即自然觀念、人性觀念和發(fā)展觀念,總結了學者們對這三大觀念在西方受到的生產主義污染和扭曲的批判?!白匀弧备拍钆c產業(yè)革命一起,經過科學的“祛魅”階段,成了“生產性自然觀”,現實的自然界被商品殖民化?!叭诵浴备拍顝陌乩瓐D到弗洛伊德形成的是“我欲故我在”的人學傳統,經過中世紀欲望和理性的極度緊張階段,開始文藝復興的“放縱情欲”,形成了當代西方“我消費故我在”的商業(yè)文化氣質。當人被徹底自然化、本能化以后,人文社會科學又全面高喊“以人為本”,從而實現了“人性”觀念與生產主義體制的合謀。“發(fā)展”觀念通過贊美“成就”,鼓勵“競爭”,把發(fā)展贊同于“經濟增長”,并通過發(fā)展制造“文明”與“野蠻”、“現代”與“傳統”,把文明和社會區(qū)分為“先進”與“落后”,支持了西方文化和社會制度的霸權??梢哉f,生產主義體制運行機制是煽情性管控,人在這種體制中得到的是“自虐的快感”和“滿足的缺憾”。第五章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生產觀,吸收和借鑒生產主義批判的理論成就,克服他們的偏失,提出了全面超越“生產主義”和“生產主義批判”的價值評價新思路:建構物質生產的三維一體價值論,即實現物質生產的人本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這一三維價值體系的內部關系是互支、互制、等值關系。我國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是它的實踐模式的具體體現。建立在這一價值評價體系上的發(fā)展觀有兩個要點,一是“以人為本”,二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處理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表現出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義上的“睦鄰、富鄰、安鄰”的人類情懷。最終目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