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社會學的起步階段,學術界的很多相關理論和方法都是直接來源于國外。費先生在自己的研究中選擇性地借鑒一些國外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從中國的社會實情入手,致力于從具體的社會現象中探究總體性的社會變遷,開創(chuàng)了社會學的中國化道路,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費先生在早期研究中立足于大量的社區(qū)實地調查,從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究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種種成因,并力求為困苦中的中國農民找到解除“饑餓”困境的可行性道路。從這時起,“富民”的宏愿便開始在費先生的心中植根,而“志在富民”更成為費先生一生的學術思想,它也是我們解讀費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要旨。費先生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中國農村的出路在于發(fā)展起能夠惠及農村的工業(yè),而建立分散的合作化鄉(xiāng)村工業(yè)無疑是最為可行的。正是從此時開始,費先生不僅確定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式,即把田野調查與理論總結相結合,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理論,再以理論為實踐做出闡釋。此種研究方式堪稱開一代風氣之先。費先生在致力于探索中國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同時也十分關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他在早年的《鄉(xiāng)土中國》中便闡釋了中國文化的鄉(xiāng)土情結,并從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文化模式中總結出“差序格局”這一概念以為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初步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