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奧斯曼帝國封建專制、腐敗的統(tǒng)治下,黎巴嫩、敘利亞大批基督教徒因不堪忍受政治壓迫、宗教歧視和經濟貧窮、拮據的狀況,抱著尋求自由、發(fā)財致富的夢想,紛紛涌向美洲大陸僑居;并很快在那里創(chuàng)辦報刊,出版詩集、文集,成立文學社圖,形成一個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史上頗具影響的流派——“旅美派”。由于黎巴嫩、敘利亞在歷史上統(tǒng)屬敘利亞地區(qū),故而“旅美派文學”又稱“敘美派文學”。紀伯倫的散文像詩,像寓言,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色彩。作家常滿懷人道主義和民族主義激情,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愛憎、好惡,歌頌真善美,歌頌純真的愛情,抒發(fā)自己對祖國、對人類、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同時對東方社會的封建禮教和落后、愚昧諸多弊端以及“西方文明”中的虛偽、貪婪、糜爛、冷酷和種種假惡丑的現象,進行無情的抨擊和辛辣的嘲諷。其作品文字優(yōu)美、典雅、絢麗而又流暢、灑脫,如行云流水;能融詩情畫詩于一體,寓意深邃、雋永,耐人尋味,沁人心脾。其散文獨樹一幟,別具一格,被稱為“紀伯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