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后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fā)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chuàng)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chuàng)造了交響詩體裁,發(fā)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和當時最偉大的鋼琴家。他革新了鋼琴演奏技巧,奠定了現代鋼琴音樂寫作技巧的基礎,并創(chuàng)立了鋼琴獨奏會的表演形式。他首創(chuàng)交響詩的形式和以一、二個主題的變化發(fā)展構成整部作品基礎的主題變化手法,從而啟迪了瓦格納歌劇中的“主導動機”體系。他還擴展了當時的和聲語匯,有些晚期作品預示了90世紀的和聲方法與無調性風格。當時被忽視的一些大師,如巴赫、貝多芬和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由其聯系文藝、社會名流帶頭宣傳并鼓勵演奏而使之重放光彩;同時代作曲家如柏遼茲、舒曼和瓦格納的音樂由其介紹而得到傳播。他還扶助許多青年作曲家,如格里格、巴拉基列夫、鮑羅丁、德彪西等。除700余首音樂作品外,還著書立說,有多卷論文與書信出版。他的革新招致了許多攻擊,作品長期被認為技巧輝煌、內容膚淺,但他終究是位音樂革新家和繼往開來的作曲家。父為埃策漢齊公爵管家和業(yè)余音樂家。他五歲時對鋼琴發(fā)生興趣,由父授教。幼時對教堂音樂和吉普賽音樂發(fā)生興趣。8歲開始作曲,9歲登臺表演,并由此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深造。師事貝多芬學生車爾尼與沙里埃利。在維也納舉行公演,貝多芬聽后親吻其額。1823年全家遷居巴黎,因非法國公民,被巴黎音樂學院拒之門外。遂師從雷哈和巴埃爾。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成功。1828年因失戀而患重病,巴黎報紙已登出他的訃聞。此后情緒極度消沉,幾欲委身宗教,并厭棄演奏生活達一年之久。但同時想到自己過去所受教育不夠,遂又奮起讀書,接觸到一些著名藝術家和拉馬丁、雨果、海涅等文學家,對自己藝術生活深有影響。1830年底結識柏遼茲并出席其《幻想交響曲》首演音樂會,遂學習其浪漫主義配器技巧。1831年首次聆聽帕格尼尼演奏,對演奏又恢復舊日興趣,并決心以鋼琴音響重現帕格尼尼神奇的小提琴演奏效果。此時又結識肖邦。深受其詩情的音樂風格感染。1834年通過詩人德繆塞的介紹結識喬治·桑和達古爾夫人,并與后者在瑞士及意大利偕居4年,其頭兩集《旅游歲月》即為紀念這時期生活而作。同年還在新建立的日內瓦音樂學院執(zhí)教,并出版了一系列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力圖提高音樂家在社會中的地位。1839~1840年間重返匈牙利,恢復了對吉普賽音樂的興趣,創(chuàng)作《匈牙利狂想曲》等匈牙利風格的作品。此后8年漫游歐洲,演奏聲譽達到頂峰,所到之處無不受人喝彩。1843年起任魏瑪宮廷樂長,也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盛時期,其中有前12首交響詩、《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b小調奏鳴曲》、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與管弦樂的《死之舞》等;并修訂了《高級練習曲》、《帕格尼尼練習曲》及頭兩集《旅游歲月》。還指揮了當代作曲家瓦格納、威爾第、唐尼采蒂、舒曼、柏遼茲等人和自己作品的演出,使魏瑪成為當時先鋒派作品得以演出的地方。1853年原魏瑪大公卒,繼位者不關心音樂,其處境日趨艱難。1861年赴羅馬,此后8年在羅馬從事宗教音樂,但未受教廷贊賞。]865年受天主教神職,但未升為司鐸。1869年應大公之請回魏瑪教授鋼琴,兩年后又在布達佩斯任教。此后7年往返于羅馬、魏瑪和布達佩斯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