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暉序 臺灣電影還埋藏著一個理想
陳坤厚序 不想多說
前言 致敬曾健在的臺灣電影
第一章 瓊瑤式文藝片的盛與衰
1.瓊瑤愛情公式的盛與衰
2.70年代瓊瑤模式愛情文藝電影選讀
《窗外》(1973)
《心有千千結》(1973)
《海鷗飛處》(1974)
《一簾幽夢》(1975)
《我是一片云》(1976)
[鏈接]瓊瑤電影年表
[鏈接]二林二秦
第二章 時代之魂——臺灣鄉(xiāng)土電影
1.70年代至80年代的臺灣鄉(xiāng)土電影發(fā)展
2.李行——臺灣鄉(xiāng)土電影旗手
[鏈接]李行電影導演年表
3.70年代至80年代臺灣鄉(xiāng)土電影選讀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
《原鄉(xiāng)人》(1980)
《油麻菜籽》(1983)
第三章 社會寫實沖擊主流
1.學生及社會現(xiàn)實題材作品影響深遠
2.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生及社會現(xiàn)實題材電影選讀
《錯誤的第一步》(1979)
《拒絕聯(lián)考的小子》(1979)
《一個問題學生》(1980)
第四章 未在臺灣形成氣候的武俠電影
1.在藝術與低俗中喘息的臺灣武俠功夫電影
2.胡金銓——三千里江山,笑書神俠
[鏈接]胡金銓電影導演年表
3.胡金銓武俠電影的藝術精神與美學造詣
第五章 新浪潮勢力的到來
1.新浪潮新在哪里
2.“破禁”與“解禁”
3.一種理想的沖擊
4.80年代臺灣電影與“解嚴”
5.新電影留給90年代的文化誤區(qū)
6.80年代臺灣電影優(yōu)秀代表作選讀
《光陰的故事》(1982)
《小畢的故事》(1983)
《兒子的大玩偶》(1983)
《看海的日子》(1983)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
《殺夫》(1984)
《玉卿嫂》(1984)
《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
《冬冬的假期》(1984)
《童年往事》(1985)
《戀戀風塵》(1987)
《悲情城市》(1989)
第六章 80年代臺灣電影的旗手
1.侯孝賢——風柜來的人
2.80年代初期侯孝賢電影作品選讀
《就是溜溜的她》(1980)
《風兒踢踏踩》(1981)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風柜來的人》(1983)
[鏈接]侯孝賢電影作品年表
3.楊德昌——臺灣城市電影的革命者
4.80年代楊德昌的城市生活三部曲
《海灘的一天》(1983)
《青梅竹馬》(1985)
《恐怖分子》(1986)
[鏈接]楊德昌電影作品年表
5.柯一正——為日漸淪喪的道德謳歌
6.王童——美術大家
7.綜述——萬仁、陳坤厚、張毅、曾壯祥
[鏈接]柯一正、王童、萬仁、陳坤厚、張毅、曾壯祥電影年表
[鏈接]80年代臺灣電影與內地
第七章 臺灣電影走入低迷
1.90年代臺灣電影的轉折
2.90年代臺灣電影的商業(yè)化探索
3.90年代臺灣電影中的少年問題
4.90年代臺灣電影中的“新新勢力”
盤踞在現(xiàn)代都市陣地的兩塊冰——蔡明亮與徐小明
[鏈接]蔡明亮、徐小明電影年表
藝術與生存的雙重憂慮——林正盛、陳以文、陳國富
[鏈接]林正盛、陳以文、陳國富電影年表
理想派的堅持——王小棣、陳玉勛、張作驥、黃明川、尹祺、符昌鋒、李崗
[鏈接]王小棣、陳玉勛、張作驥電影年表
5.80年代電影勢力的新時代體驗
[鏈接]何平、張艾嘉電影年表
6.兩種文藝的觸碰——《暗戀桃花源》與《臥虎藏龍》
[鏈接]賴聲川、李安電影作品年表
第八章 新千年以來仍在產業(yè)邊緣掙扎的臺灣電影
1.新世紀以來臺灣的“新”電影
2.新世紀以來仍活躍在海外影展的臺灣電影
《自由門神》(2001)
《你那邊幾點》(2001)
《天橋不見了》(2002)
《不見》(2003)
《不散》(2003)
《月光下,我記得》(2004)
《天邊一朵云》(2004)
未完的結語
附錄一 金馬獎三十年獲獎名單
附錄二 臺灣電影三十年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