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經濟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方法:十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

經濟學方法:十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

經濟學方法:十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

定 價:¥25.00

作 者: 王小衛(wèi), 宋澄宇編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研究

ISBN: 9787309048926 出版時間: 2006-03-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22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序言陳志武(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由王小衛(wèi)、宋澄宇編選的《經濟學方法——十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這本集子,收集了經濟學界十一位領頭學者的方法論著作,其意義重大。這不僅僅因為這幾年關于經濟學、甚至整個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爭論在不斷升溫,而且也因為翻譯、引進經濟學達一百年之后,是該問一問:在中國除了有經濟之外,是否真的有經濟“學”?如果還沒有,那又到底如何讓普世經濟學在中國發(fā)展?我這里要說的不是時下時髦的“誰誰是一流、二流、三流”這種無聊話題,也不是要做多少年后中國經濟學家會得諾貝爾獎這種毫無意義的預測。像許多現(xiàn)代學科那樣,晚清洋務運動之前在中國是沒有“經濟學”這回事的,那時充其量只有一些經濟思想或者說關于經濟的智慧,是一些簡單的經驗總結,而不是經過嚴格證明的科學理論。洋務運動期間,經濟學與其他西學開始進入中國,其中以嚴復于1897至1902年翻譯出版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重要標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學”在中國就扎根了?!拔逅摹毙挛幕\動到今天已八十多年,今天我們還在為政治經濟學與現(xiàn)代經濟學誰是主流、誰是非主流以及什么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問題展開爭論,這本身說明經濟學在中國還在初步形成,并沒成熟,更談不上中國經濟學家不久要主導經濟學世界?;叵胍幌拢拔逅摹睍r期盛行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其實到今天還沒有全面改變中國文人研究人與社會的方法論?!暗孪壬睅淼氖敲裰髋c自由的理念,不是研究方法;而“賽先生”是研究方法論,是科學方法,但以往這又被理解成只適用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研究方法論,跟社會科學沒關系。于是,在多數(shù)人眼里,“賽先生”是“術”,不是“道”,以至于到今天中國還只有“經濟智慧”、“經濟思想”,但沒有真正的“經濟學”?!敖洕腔邸迸c“經濟思想”充其量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經驗總結,不一定是科學。中國人的智慧是眾所周知的,像孔子、孫子、管子等這些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中,齊國時期管子的經濟思想至今還是那么經典,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但是,傳統(tǒng)的人文社會理念與智慧往往不超出個人或局部社會的經驗總結。換言之,孔子自己的生活經歷可以說非常豐富,他周游列國十四年,對周圍的人和事觀察得也絕頂細致,從這些經歷和觀察中他也提煉出了絕頂、絕世的精華。但是,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經歷畢竟是有限的,當時交通技術的限制使孔子不能周游到今天的中國疆土之外,在今天看來,他所能收集的“樣本”自然局限性很大。再者,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處境也可能千差萬別,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中觀察與體驗到的規(guī)律未必是另一個時代、另一個社會的規(guī)律。所以,基于個人或局部經驗的“經濟思想”不一定經得起時間與環(huán)境的檢驗。特別是近幾十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普遍具有“選擇性記憶”的行為偏差:專記自己想看到的經歷,忽視與自己愿望相背離的經歷和現(xiàn)象。這種行為偏差在古代有,在今天的人中間存在也屬自然,以至于時不時有人會對社會、對經濟妄下結論,或者以偏概全。因此,在沒有經過“邏輯考證”(比如,基于數(shù)理邏輯的經濟模型推證)或“數(shù)據(jù)實證”之前,一種“經濟思想”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謬誤。換言之,中國的工匠技術與手工業(yè)歷來發(fā)達,但工業(yè)革命卻偏偏發(fā)生在西方的英國而不是中國。原因是在西方出現(xiàn)了科學實驗室,讓研究者可超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超出“經驗”去設計制造各種假想的實驗狀態(tài),可以多次重復實驗,也可以讓很多人在不同地方重復實驗,以此來發(fā)現(xiàn)在個人不可能經歷到的狀態(tài)下物質和自然的規(guī)律,這樣研究的結果可以大大超出個人的經驗總結。例如,正常人是不可能經歷一千度的高溫,因此也不會知道在一千度高溫下泥土的物理表現(xiàn)會如何,但在特設的實驗室里這是容易模擬、發(fā)現(xiàn)的事情——科學實驗室和數(shù)理邏輯是科學方法論的兩大支柱,使人類的知識遠遠超出基于個人經歷的智慧。讓我們慶幸的是,經過洋務運動之后一百多年的努力,“賽先生”在中國的自然科學、技術領域算是扎根了,一代代科學家和工程師已為中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這些都有目共睹。但是,“賽先生”還沒有真正進入中國的人文社會研究,經濟研究沒有從根本上超出管子時期就有的“經驗總結”方法。特別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下,由于經濟學又不制造兵器炮艦,自然不在“術”的范疇,因此覺得“賽先生”對其不適用。洋務運動之后的一百多年并沒改變“中學”輕實證、輕形式邏輯考證的研究方法,還只停留在“經驗總結”上。對于從西方進的相互矛盾的思想,我們只能根據(jù)靈感和需要去取舍,特別是根據(jù)“主義”去取舍,而不能做自己的“數(shù)據(jù)實證加邏輯分析”。在沒有以實證和形式邏輯為基礎的“社會科學實驗室”的條件下,過去一百多年里我們的精英決策者只好根據(jù)自己“覺得應該是對的”理念,拿中國社會本身去做試驗。讓中國社會親身為一個個理念做試驗的代價是什么呢?其代價是連續(xù)不斷的革命和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動蕩;不僅如此,事實上,即使在一個試驗導致千千萬萬、甚至幾百萬人失去生命之時,按理說這些災難性結果足以證明當初的理念是錯的,但是決策者也不一定會承認這種錯誤,可能還會讓全社會遭受下去——為什么會這樣拿社會本身去做試驗呢?道理很簡單,既然沒有“社會科學實驗室”幫助我們通過實證和形式邏輯發(fā)現(xiàn)一項決策的各種可能后果(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就只好拿真實的社會去做實驗。實際上,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精英還真的在這樣做著。這讓人想起來都后怕!那么,“實證加數(shù)理邏輯分析”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其背后又代表一種什么含義呢?其實,以數(shù)理邏輯為基礎的經濟學模型研究是與“理論物理”、“理論化學”和“數(shù)理生物學”相對應的,其作用是檢驗一些理念的內在邏輯一致性以及推演出經濟決策的各種后果。這種邏輯分析顯然是成本最低,不需要直接拿社會做實驗。而基于大樣本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又與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的重復實驗研究相類同,它跟個案實驗或案例研究的差別在于,前者能避免個案的偶然性、避免以偏概全。但問題是,對于像制度機制、政策選擇等問題又如何收集大樣本數(shù)據(jù)或者重復試驗呢?好就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電腦技術的普及,特別是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之后,研究人員已經把世界近兩百個國家過去和現(xiàn)在的經驗數(shù)據(jù)輸入電腦,然后組成數(shù)據(jù)庫,以免費或很低成本的形式供世界各國有興趣從事社會科學、經濟學研究的人使用。由于今天以及過去世界各地的國家形式和經濟形態(tài)各種各樣,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也各有差異,它們的經濟和社會結果也不全相同,這些跨國、跨社會的豐富數(shù)據(jù)顯然能幫助我們檢驗關于人和社會的各種理念與假設,以判斷這些理念的真?zhèn)?。如今,為不同學科建立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數(shù)據(jù)庫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方便地搜索到,這真是現(xiàn)代人的福氣。這些歷史與經驗數(shù)據(jù)當然離可靠的、可完全重復的“社會科學實驗室”還很遠,但至少現(xiàn)在有能力把兩百個國家的實際成功與失敗經驗綜合在一起,辨別其中的共同規(guī)律,讓我們有可能避免一些國家犯過的錯誤、經歷過的教訓,以免我們再像以前那樣非要親自“以身試法”不可。特別是,通過分析眾多樣本國家的經歷,我們能夠更系統(tǒng)地領悟出他國成功的經驗。比如,像哈佛大學的AndreiShleifer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在過去十年里開辟了一種全新的政治經濟學,通過整理出一百多個國家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量化數(shù)據(jù),他們對許多舊的和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做了系統(tǒng)的計量統(tǒng)計研究,使停頓多年的政治經濟學變得耳目一新。這真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學術研究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能從世界學到的不再是簡單照抄的思想與理念,而是一套研究經濟、社會與國家的形式邏輯方法論,再就是能夠幫助我們證偽的跨國數(shù)據(jù)庫。這意味著中國與世界社會科學的融合正在開啟新的一頁,預示著中國近代思想變遷過程中的又一次大轉變,而且是正在進行中的轉變。當然,轉變中國的經濟學教育與研究,使其完全基于形式邏輯和數(shù)據(jù)實證而不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一想從晚清洋務運動到今天終于弄懂自然科學技術,整整花了一百多年,我們就能理解這個過程的艱難,更何況這是接近意識形態(tài)的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在這個過程完成之前,中國的經濟與政治決策可能還得繼續(xù)靠“摸著石頭過河”,但我期望中國老百姓為“試錯”埋單的肩負越來越小直至完全消失。陳志武2005年11月15日于耶魯大學校園

作者簡介

  王小衛(wèi),男,1970年生,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目前在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憲政經濟學、產業(yè)組織理論與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研究。先后在《經濟研究》、《財經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40余篇,譯著《社會契約與博弈論》,主編和參編《出路》(與李健合作)等學術著作十部,獨立主持和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參加完成國家級、省市級課題二十余項。宋澄宇,男,1966年生,經濟史學碩士,現(xiàn)供職于上海某出版社,曾策劃《出路》等圖書。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倫理和企業(yè)家理論。

圖書目錄

序言
楊小凱
現(xiàn)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林毅夫
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fā)展
林毅夫
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
錢穎一
理解現(xiàn)代經濟學
錢穎一
經濟學家市場在美國
許成鋼
經濟學、經濟學家與經濟學教育
許成鋼
科學研究的目標:市場競爭還是認識世界
田國強
現(xiàn)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陳志武
解讀經濟學在中國的現(xiàn)狀
張 軍
走近“經濟研究”
汪丁丁
經濟學中的理性主義運動及其現(xiàn)代危機
汪丁丁
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
張五常
經濟學的系統(tǒng)思維
周其仁
研究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方漢明
美國經濟學教育體系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