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山東淄川人。出身于書香門第,至其父親蒲架棄儒經商。后家境衰落,生活清寒。他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人為秀才。但此后卻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援例出貢,五年后去世。他一生除當過江南寶應知縣孫意的幕僚外,終身都在本鄉(xiāng)設帳授徒。這樣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下層民眾、讀書子弟和鄉(xiāng)紳地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情感。從20歲開始,他注意收集各類傳說故事,據說他在大路邊設置煙茗,邀請過客述奇說異,然后加以潤飾創(chuàng)作(見鄒弢《三借廬筆談》)。按他自己話說:“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彩”(《聊齋自志》)。經過20多年苦心勤作,寫成《聊齋志異》?!读凝S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里面的故事環(huán)境基本上發(fā)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齡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構筑起一個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從社會批判角度觀照,這個幽冥世界乃是人間社會的真實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涼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偃蹇慘痛的生活經歷;從美學理想角度觀照,這個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夢幻體現,它揭示出對人世善惡的最后清算和對人生憧憬的重新開始。因此,聊齋故事無論在情節(jié)曲折和環(huán)境奇幻,還是在人物遭遇和場景迷離等角度品賞,都會引發(fā)人們強烈的政治義憤、道德感懷和藝術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