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工程計算其他相關軟件Pro/ENGINEER Wildfire中文版基礎教程

Pro/ENGINEER Wildfire中文版基礎教程

Pro/ENGINEER Wildfire中文版基礎教程

定 價:¥58.00

作 者: 譚雪松,甘露萍,張黎驊 編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Pro/E

ISBN: 9787115136633 出版時間: 2005-09-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54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Pro/ENGINEER是美國PTC(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參數(shù)技術公司)開發(fā)的大型CAD/CAM/CAE集成軟件。該軟件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產(chǎn)品造型設計、機械設計、模具設計、加工制造、有限元分析、功能仿直以及關系數(shù)據(jù)庫管理等方面,是當今優(yōu)秀的三維設計軟件之一。Pro/ENGINEER Wildfire 2.0是該軟件的最新版本,具有更加完善、友好和直觀的圖形用戶界面,同時新增的設計功能也進一步拓展了軟件的應用領域。 本書是介紹Pro/ENGINEER Wildfire 2.0中文版的入門教程,注重理論講述和實例相結合,全面介紹使用Pro/ENGINEER Wildfire 2.0進行三維產(chǎn)品開發(fā)的基本方法和應用技巧,幫助讀者全面掌握參數(shù)化設計的基本原理和一般過程。 本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選例典型,針對性強,適用于從事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工作的工程設計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學生閱讀。

作者簡介

暫缺《Pro/ENGINEER Wildfire中文版基礎教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Pro/E Wildfire設計概論 1
1.1 CAD技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1
1.1.1 CAD技術的產(chǎn)生 1
1.1.2 CAD技術的發(fā)展 2
1.2 Pro/E概述 3
1.2.1 Pro/E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4
1.2.2 Pro/E Wildfire的新特點 4
1.3 Pro/E的核心設計思想 5
1.3.1 實體建?!?
1.3.2 特征造型 6
1.3.3 參數(shù)化設計 8
1.3.4 父子關系 11
1.3.5 單一數(shù)據(jù)庫與相關性 11
1.4 Pro/E的典型應用 11
1.5 使用Pro/E開發(fā)產(chǎn)品的一般過程 13
1.6 Pro/E Wildfire的運行環(huán)境 16
1.7 Pro/E Wildfire簡體中文版的安裝 17
1.7.1 環(huán)境變量的設置 17
1.7.2 Pro/E Wildfire 2.0中文版的安裝 19
1.8 總結與回顧 19
1.9 思考與練習 20

第2章 Pro/E Wildfire的用戶界面 21
2.1 引例 21
2.2 用戶界面概述 24
2.3 下拉主菜單介紹 28
2.3.1 【文件】菜單 28
2.3.2 【編輯】菜單和【插入】菜單 31
2.3.3 【視圖】菜單 31
2.3.4 【分析】菜單 33
2.3.5 【信息】菜單和【應用程序】菜單 34
2.3.6 【工具】菜單 34
2.3.7 【窗口】菜單 35
2.3.8 【幫助】菜單 35
2.4 編輯系統(tǒng)配置文件 35
2.4.1 Pro/E啟動時讀取配置文件的方式 36
2.4.2 “config.pro”配置文件的選項 36
2.4.3 設置“config.pro”選項 36
2.4.4 設置“config.win”選項 37
2.5 總結與回顧 40
2.6 思考與練習 40

第3章 繪制二維圖形 41
3.1 二維設計環(huán)境 41
3.1.1 設計界面簡介 41
3.1.2 常用工具介紹 43
3.1.3 設置繪圖環(huán)境 44
3.2 基本圖元的繪制 46
3.2.1 繪制點和坐標系 47
3.2.2 繪制直線 47
3.2.3 繪制圓 48
3.2.4 圓弧的繪制 49
3.2.5 繪制矩形 50
3.2.6 繪制圓角 50
3.2.7 繪制樣條曲線 51
3.2.8 繪制文本 51
3.3 圖元的編輯 53
3.3.1 選取操作對象圖元 53
3.3.2 圖元的復制與鏡像 53
3.3.3 圖元的縮放與旋轉 55
3.3.4 圖元的修剪 55
3.4 尺寸標注 57
3.4.1 標注長度尺寸 57
3.4.2 標注半徑和直徑尺寸 58
3.4.3 標注角度尺寸 59
3.4.4 其他尺寸的標注 60
3.4.5 修改標注 61
3.5 草繪器及其應用 62
3.5.1 使用【草繪器】創(chuàng)建圖元 62
3.5.2 使用【草繪器】創(chuàng)建尺寸 65
3.5.3 幾何形狀工具簡介 68
3.5.4 截面工具簡介 69
3.5.5 使用【草繪器】創(chuàng)建關系 71
3.5.6 【草繪器】中的其他選項 73
3.6 約束及其使用 74
3.6.1 各種約束的含義及其符號 74
3.6.2 各種約束的使用 76
3.6.3 尺寸與約束沖突及其解決 80
3.6.4 約束工具應用實例 81
3.7 剖面及其使用 83
3.7.1 調用其他剖面 83
3.7.2 獲取剖面信息 83
3.8 二維草繪綜合實例 85
3.9 總結與回顧 92
3.10 思考與練習 92

第4章 基準特征及其應用 93
4.1 基準特征概述 93
4.1.1 基準特征的種類 93
4.1.2 基準特征的用途 94
4.1.3 設置基準特征的顯示狀態(tài) 95
4.2 基準平面及其應用 95
4.2.1 創(chuàng)建基準平面的方法 96
4.2.2 設置基準平面的顯示狀態(tài) 99
4.2.3 基準平面的屬性 100
4.3 基準軸及其應用 101
4.4 創(chuàng)建基準曲線 103
4.5 創(chuàng)建基準點 107
4.6 創(chuàng)建坐標系 109
4.7 總結與回顧 110
4.8 思考與練習 111

第5章 三維實體建?;A 113
5.1 三維實體模型概述 113
5.2 Pro/E的三維實體建模原理 117
5.2.1 零件的設計過程 117
5.2.2 組件的裝配過程 119
5.2.3 加材料與減材料特征 120
5.3 草繪平面及其設置 121
5.3.1 選取草繪平面 121
5.3.2 放置草繪平面 122
5.4 三維建模中的方向參數(shù) 124
5.4.1 草繪視圖方向 126
5.4.2 特征生成方向 126
5.4.3 特征的材料側方向 128
5.5 三維設計環(huán)境簡介 129
5.5.1 【新建】對話框簡介 129
5.5.2 設計模板及其使用 130
5.5.3 三維建模環(huán)境 131
5.6 圖層及其應用 135
5.6.1 層樹的使用 135
5.6.2 圖層的操作 136
5.7 總結及回顧 137
5.8 思考與練習 138

第6章 創(chuàng)建三維實體模型 139
6.1 基礎實體特征概述 139
6.2 創(chuàng)建拉伸實體特征 140
6.2.1 拉伸設計工具 141
6.2.2 選取并放置草繪平面 141
6.2.3 設置標注和約束參照 145
6.2.4 在草繪平面上繪制剖面圖 146
6.2.5 確定特征生成方向 150
6.2.6 設置特征深度 150
6.2.7 創(chuàng)建減材料實體特征 153
6.2.8 創(chuàng)建薄板特征 155
6.2.9 拉伸實體特征設計實例 156
6.3 創(chuàng)建旋轉實體特征 163
6.3.1 旋轉實體特征的創(chuàng)建原理 163
6.3.2 旋轉實體特征設計實例 167
6.4 創(chuàng)建掃描實體特征 173
6.4.1 草繪掃描軌跡線創(chuàng)建掃描實體特征 174
6.4.2 選取軌跡線創(chuàng)建掃描實體特征 178
6.4.3 掃描實體特征設計實例 181
6.5 創(chuàng)建混合實體特征 189
6.5.1 混合實體特征概述 189
6.5.2 平行混合實體特征 192
6.5.3 平行混合實體特征設計實例 194
6.5.4 創(chuàng)建旋轉混合實體特征 198
6.5.5 旋轉混合實體特征設計實例 199
6.5.6 創(chuàng)建一般混合實體特征 201
6.5.7 一般混合實體特征設計實例 202
6.6 模型的渲染 206
6.6.1 為模型添加材質 206
6.6.2 編輯光源 211
6.6.3 編輯模型外觀綜合實例 214
6.7 總結與回顧 216
6.8 思考與練習 217

第7章 創(chuàng)建工程特征 219
7.1 工程特征概述 219
7.2 創(chuàng)建孔特征 220
7.2.1 創(chuàng)建直孔 221
7.2.2 創(chuàng)建草繪孔 225
7.2.3 創(chuàng)建標準孔 227
7.2.4 孔特征設計實例 230
7.3 創(chuàng)建倒圓角特征 236
7.3.1 倒圓角特征概述 236
7.3.2 創(chuàng)建恒定圓角 241
7.3.3 創(chuàng)建可變圓角 247
7.3.4 使用其他參照創(chuàng)建倒圓角特征 248
7.3.5 倒圓角特征的段處理 251
7.3.6 附件面板的使用 252
7.3.7 圓角設計實例 252
7.4 創(chuàng)建拔模特征 258
7.4.1 拔模特征概述 259
7.4.2 創(chuàng)建基本拔模特征 261
7.4.3 創(chuàng)建可變拔模特征 267
7.4.4 拔模特征設計實例 268
7.5 創(chuàng)建殼特征 274
7.5.1 殼特征的創(chuàng)建方法 274
7.5.2 特征創(chuàng)建順序 275
7.5.3 殼特征設計實例 277
7.6 創(chuàng)建倒角特征 282
7.6.1 創(chuàng)建邊倒角特征 282
7.6.2 創(chuàng)建拐角倒角 286
7.6.3 倒角特征設計實例 287
7.7 創(chuàng)建筋特征 291
7.7.1 筋特征的設計方法 292
7.7.2 筋特征設計實例 293
7.8 總結與回顧 297
7.9 思考與練習 297

第8章 特征的基本操作 299
8.1 特征陣列 299
8.1.1 特征陣列綜述 299
8.1.2 創(chuàng)建尺寸陣列 301
8.1.3 創(chuàng)建方向陣列 308
8.1.4 創(chuàng)建軸陣列 310
8.1.5 創(chuàng)建參照陣列 312
8.1.6 創(chuàng)建表陣列 313
8.1.7 創(chuàng)建填充陣列 314
8.1.8 特征陣列設計實例 316
8.2 特征的復制 321
8.2.1 特征復制概述 321
8.2.2 特征復制實例 323
8.3 特征之間的父子關系 330
8.3.1 什么是父子關系 330
8.3.2 父子關系對設計的影響 331
8.3.3 父子關系產(chǎn)生的條件 331
8.4 刪除特征 333
8.5 編輯特征 335
8.6 編輯定義特征 336
8.7 插入特征 342
8.8 編輯特征參照 343
8.9 重排特征順序 346
8.10 模型的可見性控制 347
8.11 特征再生失敗及其處理 349
8.11.1 特征再生失敗的原因 350
8.11.2 【故障排除器】對話框 350
8.11.3 診斷及解決特征失敗 351
8.12 總結與回顧 353
8.13 思考與練習 354

第9章 創(chuàng)建參數(shù)化模型 355
9.1 參數(shù) 355
9.1.1 參數(shù)概述 355
9.1.2 參數(shù)的設置 356
9.2 關系 359
9.2.1 【關系】對話框 359
9.2.2 將參數(shù)與模型尺寸相關聯(lián) 360
9.3 參數(shù)化建模實例 363
9.4 總結與回顧 378
9.5 思考與練習 378

第10章 曲面及其應用 379
10.1 曲面特征綜述 379
10.2 創(chuàng)建基本曲面特征 380
10.2.1 創(chuàng)建拉伸曲面特征 380
10.2.2 創(chuàng)建旋轉曲面特征 382
10.2.3 創(chuàng)建掃描曲面特征 383
10.2.4 創(chuàng)建混合曲面特征 383
10.2.5 基本曲面特征設計實例 383
10.3 創(chuàng)建填充曲面特征 386
10.4 創(chuàng)建邊界混合曲面特征 387
10.4.1 邊界混合曲面特征概述 387
10.4.2 創(chuàng)建單一方向上的邊界混合曲面特征 388
10.4.3 創(chuàng)建雙方向上的邊界混合曲面 390
10.4.4 使用約束創(chuàng)建邊界混合曲面 390
10.4.5 邊界混合曲面特征設計實例 391
10.5 創(chuàng)建螺旋掃描曲面特征 394
10.6 創(chuàng)建掃描混合曲面特征 395
10.7 創(chuàng)建可變剖面掃描曲面特征 397
10.7.1 可變剖面掃描的原理 397
10.7.2 可變剖面掃描設計過程 399
10.7.3 可變剖面掃描設計實例 402
10.8 編輯曲面特征 407
10.8.1 修剪曲面特征 407
10.8.2 延伸曲面特征 413
10.8.3 合并曲面特征 418
10.9 使用曲面特征構建實體特征 422
10.9.1 使用曲面特征構建實體特征 422
10.9.2 曲面的薄板化操作 423
10.10 曲面設計綜合實例 425
10.11 總結與回顧 434
10.12 思考與練習 435

第11章 組件裝配設計 437
11.1 組件裝配概述 437
11.1.1 組件裝配方法 437
11.1.2 零件裝配的一般步驟 438
11.2 由底向上的裝配設計 442
11.2.1 概述 442
11.2.2 無連接接口約束的設置 445
11.2.3 組件裝配實例 448
11.2.4 有連接接口約束的設置 455
11.2.5 連接接口應用實例 460
11.2.6 【移動】選項卡的應用 464
11.2.7 重復裝配 465
11.2.8 在裝配過程中創(chuàng)建零件 466
11.3 由頂向下的裝配設計 468
11.3.1 使用主控零件設計手機 468
11.3.2 使用布局進行裝配設計 490
11.4 創(chuàng)建組件分解圖 496
11.5 總結與回顧 497
11.6 思考與練習 498

第12章 工程圖 499
12.1 工程圖概述 499
12.1.1 新建工程圖文件 499
12.1.2 設置繪圖格式 500
12.1.3 工程圖的相關配置 501
12.1.4 圖形文件交換 503
12.1.5 工程圖的結構 506
12.2 創(chuàng)建視圖 508
12.2.1 【繪圖視圖】對話框概述 508
12.2.2 一般視圖 509
12.2.3 投影視圖 513
12.2.4 創(chuàng)建輔助視圖 514
12.2.5 創(chuàng)建詳細視圖 514
12.2.6 創(chuàng)建旋轉視圖 516
12.2.7 創(chuàng)建半視圖、破斷視圖與局部視圖 517
12.3 定義繪圖視圖 519
12.3.1 創(chuàng)建剖面 519
12.3.2 定義視圖狀態(tài) 523
12.3.3 定義視圖顯示 525
12.3.4 定義視圖的原點 526
12.3.5 定義視圖對齊 527
12.4 視圖的操作 527
12.4.1 視圖上的尺寸標注 527
12.4.2 視圖上的其他標注 530
12.5 工程圖綜合設計實例 532
12.6 總結與回顧 543
12.7 思考與練習 54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