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海洋化學進展

海洋化學進展

海洋化學進展

定 價:¥68.00

作 者: 張正斌,劉蓮生 編著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化學進展叢書
標 簽: 湖泊

ISBN: 9787502558338 出版時間: 2005-04-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46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海洋化學進展》是《化學進展叢書》分冊之一,以國內(nèi)外海洋化學的大量文獻為基礎,結合作者近20年來海洋化學工作的部分成果撰寫而成。全書共分8章,主要介紹了海水中電解質(zhì)活度系數(shù)的若干進展,海水中元素物種化學存在形式和存在形態(tài),海水中金屬·配位體·固體微粒三元配合物研究進展,海水微表層化學和?!饨缑孀饔醚芯拷鼪r,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物質(zhì)全球循環(huán)研究進展,海洋有機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學,海洋生態(tài)系化學探討。其特點是宏觀介紹了近5~10年間國內(nèi)外海洋化學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研究重點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海洋化學熱點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學科交叉融合中的創(chuàng)新問題,重要的和潛在的應用前景等。《海洋化學進展》理論與實踐并重,內(nèi)容嚴謹、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可靠,資料豐富、新穎,筆鋒直達海洋化學及其相關學科發(fā)展的最新前沿?!逗Q蠡瘜W進展》引用國內(nèi)外文獻800多篇,收集和總結了很多中國海洋化學家的科研成果?!逗Q蠡瘜W進展》可作為化學、化工、海洋科學、環(huán)境科學、生物學、生態(tài)學、地球科學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等學科的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等的教材和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暫缺《海洋化學進展》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導論1
11海洋化學定義和范圍1
12海洋化學20世紀的發(fā)展回顧和21世紀展望4
121海洋化學發(fā)展簡史4
122海洋化學遵循“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規(guī)律,螺旋式上升發(fā)展6
123海洋化學沿著“深”、“廣”兩度辯證統(tǒng)一地發(fā)展7
124海洋化學是“全球海洋化學”和“區(qū)域海洋化學”相結合的互補發(fā)展7
125海洋化學在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地位和應用10
126海洋化學的發(fā)展預測和展望13
參考文獻19
第2章海水中電解質(zhì)活度系數(shù)的若干進展23
21Pitzer理論及其在海水體系上的應用23
211BrnstedGuggenheim特殊相互作用模型23
212Pitzer理論25
213海水活度系數(shù)27
22海水中電解質(zhì)活度系數(shù)研究的最新進展33
221蒙特卡羅(Monte Carlo)法簡介33
222Lund等方法的理論和計算方法33
223硬球半徑34
224海水模型35
225計算結果和討論35
23海水中非電解質(zhì)活度系數(shù)研究的新進展38
231非庫侖處理38
232Pitzer方程的應用42
233混合電解質(zhì)溶液44
234模擬鹽效應46
235半經(jīng)驗方法51
參考文獻57
第3章海水中元素物種化學存在形式和存在形態(tài)61
31海水化學模型計算方法——化學平衡計算法62
311控制海水中元素化學模型或存在形式的主要因素62
312常壓下海水化學模型的計算方法和步驟63
32海水化學模型——海水常量組分的存在形式65
321準備工作65
322計算結果67
33海水中微(痕)量元素的無機存在形式70
331一般規(guī)律70
332定量推算方法71
333典型計算舉例75
34海水中元素的有機存在形式82
341海洋中有機物和有機配位體83
342氨基酸85
343腐殖酸88
344海水中元素有機存在形式91
35海水中固體微粒配位體的存在形式97
351非生物固體微粒配位體97
352生物相關固體配位體102
36海水中液固界面“金屬有機物固體粒子”三元配合物存在形式102
參考文獻103
第4章海水中金屬配位體固體微粒三元配合物研究進展111
41概述111
411交換/吸附等溫線和等溫式——臺階型等溫線111
412臺階型E(%)pH值關系曲線118
413臺階型的液固界面化學動力學曲線119
414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級離子/配位子交換理論127
42海水中液固界面過程的pH值效應137
421Kurbatov作圖法137
422離子交換吸附的pH值范圍法——交換百分率E(%)pH值關
系的S形和反S形曲線作圖法138
423較普遍的E(%)pH值關系式141
43E(%)pH值曲線法研究三元配合物的類型144
431三元配合物的分類144
432E(%)pH值曲線法研究三元配合物的類型146
44S形曲線左右擺動規(guī)律法實驗測定液固界面三元配合
物的穩(wěn)定常數(shù)154
45液固界面三元配合物的波譜研究159
46液固界面三元配合物的E(%)pH值曲線的理論定量模式161
461引言161
462反應模式163
463E(%)pH值關系公式164
參考文獻169
第5章海水微表層化學和海氣界面作用研究近況174
51 引言174
52海水微表層的研究方法175
521理論研究方法175
522海水微表層的實驗方法178
53海水微表層的多層模型182
531海水物理化學性質(zhì)突變層184
532海水微表層的多層模型186
54海水微表層的厚度及其實驗測定191
541以海水物理化學突變層為海水微表層厚度的劃分和實驗測定依據(jù)的方法191
542其他測定海水微表層的方法195
55海水微表層中Gibbs吸附定理之異常及海水微表層化學簡介196
551海洋微表層生物學簡介197
552海洋微表層化學202
553海水微表層的若干綜合化學性質(zhì)研究213
56大亞灣海水微表層化學生物學的初步研究217
561大亞灣各層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shù)值分布特征217
562大亞灣海水微表層和次表層的葉綠素(Chla)的研究224
563大亞灣海水微表層絡合容量研究230
57物質(zhì)海氣通量計算及其在物質(zhì)全球循環(huán)中的應用234
參考文獻235
第6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物質(zhì)全球循環(huán)研究進展244
61概論244
611簡史244
612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和物質(zhì)全球變化245
62海洋中生物圈和生態(tài)系原理268
621生態(tài)系268
622海洋中的生物圈273
63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和全球變化289
631元素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289
632碳、氮、硫、磷關聯(lián)289
64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和碳的全球變化及CO2溫室效應290
641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290
642海洋碳循環(huán)292
643碳的全球變化與CO2溫室效應294
644海洋碳循環(huán)中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作用294
65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297
651氮的全球循環(huán)297
652海洋氮循環(huán)299
66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301
661磷的全球循環(huán)301
662海洋磷循環(huán)301
67硫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302
671硫的全球循環(huán)302
672海洋硫循環(huán)303
68金屬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305
69太平洋的“高營養(yǎng)鹽低生產(chǎn)力問題”和鐵假設308
參考文獻311
第7章海洋有機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學315
71海洋中的主要有機物315
711概述315
712海洋中的核酸317
713氨基酸、肽和蛋白質(zhì)320
714腐殖酸328
72海水溶解有機物的生物地球化學340
721海水中DOC的生物地球化學341
722海水中的溶解有機氮(DON)和氨基酸346
723海水中的溶解有機磷(DOP)350
724海水中的溶解有機硫350
73海洋中的顆粒有機碳和膠體有機物的生物地球化學358
731海洋中的顆粒有機碳(POC)358
732海洋中的膠體有機物360
74海洋初級生產(chǎn)力366
74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66
742海洋的初級生產(chǎn)力367
743新生產(chǎn)力(NP)372
744Redfield模型373
參考文獻375
第8章海洋生態(tài)系化學探討382
81大亞灣生態(tài)系化學及其特征383
811大亞灣生態(tài)系化學概述383
812大亞灣生態(tài)系的pH值、堿度和溶解氧385
813大亞灣生態(tài)系的無機氮388
814大亞灣生態(tài)系的磷酸鹽和硅酸鹽391
815大亞灣生態(tài)系的N/P比率394
816大亞灣生態(tài)系的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chǎn)力397
817大亞灣生態(tài)系化學性質(zhì)的綜合比較405
82赤潮的化學研究411
821赤潮概論411
822赤潮的化學預測初探413
823一氧化氮(NO)對海洋浮游植物/赤潮藻生長影響的規(guī)律及其
化學特征的初步研究421
83我國沙塵暴與赤潮相關性初探429
831引言429
832我國沙塵暴的時空分布430
833我國沙塵暴的動態(tài)變化431
834赤潮的時空分布433
835赤潮的動態(tài)變化435
836討論435
84海水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幾個理論437
841藻類對微量金屬元素的吸收438
842藻類與海水界面物質(zhì)的擴散反應理論443
843鉀離子通道448
844ClC Cl-氯離子通道(陰離子通道)451
845水通道452
846展望455
參考文獻456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