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上海亞東書局特請胡適、陳獨秀等名家撰寫序言,以"汪元放新標點本"形式印行《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古代"俗文學"名著,作為新文學運動的援應,發(fā)生了很大影響.從此古代小說名著的文學地位大為提高。1 9 4 9年后。政府以"批判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樹立民族自信心"為方針.大力普及古典文學名著.出版了多部古代小說名著的新整理本,發(fā)行量達數百萬部。從此古典小說名著進入民眾的閱讀視野、歷久不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時代社會背景、文化消費的性質和習慣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還應當花費精力去閱讀這些古典文學名著嗎?讀這些書還有意義嗎?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首先是了解歷史。,中華民族有發(fā)達的史學傳統(tǒng).浩如煙海的"正史"和"野史"著作,記載了五千年文明發(fā)展變化的歷程,大體上都明白清楚。但是光讀歷史書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祖先的生活場景、思想情緒和行為方式、在一般歷史書中不可能有具體而微的展現(xiàn)。而正是在這方面.古代文學尤其是寫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古典小說,顯示了它獨特的長處。"把小說當作歷史來讀",,這說法是不錯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主要的不是通過小說去考察歷史事實。去"看階級斗爭".而是要從中領略古代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的道德面貌、倫理關系.他們的言談舉止、人際交往,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性格氣質,他們的歡樂愉悅、憂傷悲哀.總之,要看到我們祖先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看《水滸傳》,要看梁山好漢們如何為人坦誠和嫉惡如仇。講信叉,重然諾;讀《西游記》、則主要看古代人們?yōu)榱俗非笕松拍疃绾慰朔щy萬險,'百折不回;讀《三國演義》.則主要看各實力人物如何團結、籠絡和使用人才,以及戰(zhàn)場上的隨機應變、斗智斗勇;讀《紅摟夢》,則重點領會對美好純真人間感情的追尋,和對道德敗壞和偽善作風的唾棄。這些曾經在古典小說中受到著力描寫或者刻意追求,并得到廣泛頌揚的品格和作風,它們可以說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傳統(tǒng)的該心內涵。我們祖先的心理狀態(tài)和文明索矮.在這里有相當充分的表露。所以,欲了解過去的中國人心理和中國文明.閱讀古代小說不啻是個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