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人們對文學創(chuàng)作逐漸具有了審美的意識和美學的追求,對文學作品不斷地進行加工、改造、潤色、修飾、精益求精、于是,從通俗文學的主干上不斷分叉出“雅”、“俗”兩根支干。換句話說,各種文學體裁都是由“俗”而逐漸演變成“雅”的,例如,被王國維先生稱之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標志、雅文學的代表唐詩、宋詞,等等,當初莫不發(fā)生于民間,是名副其實的“通俗”而又“通俗”的文學。當然,通俗文學與雅文學的區(qū)別是鮮明的。通俗文學最突出的特點表現(xiàn)在語言以淺顯明白見長,讀者對象主要是處于社會下層的普通的市民百姓。雅文學最突出的特點表現(xiàn)在語言優(yōu)美精致見長,讀者對象主要是處于社會上層的文人士大夫。不過,通俗文學與雅文學的區(qū)別也不是絕對的。本書作者從通俗文學的角度對李漁的戲曲與小說及理論做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解釋了李漁的戲曲理論與小說理論。作者將狹小的研究視野擴展到李漁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從宏觀入手,從微觀把握,從李漁、李漁的個別作品、李漁的某些理論觀點去透視其中蘊涵的文學的歷史線索、歷史結構、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