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道德文章 林繼中期待現(xiàn)實重新“主義” 曹征路文學改良新議 周澤雄精神環(huán)保與綠色寫作 李美皆反思“跨文體” 趙勇沉溺于消費時代的文化速寫 ——“先鋒批評”與“《秦腔》事件” 肖 鷹論休閑文學 馬永利論批評家的精神氣質與責任倫理 李建軍圖像與敘事 ——論諸種敘事與知識分子的小敘事者身份 楊乃喬小說關鍵詞新解 路文彬短篇小說為何衰落? 黃發(fā)有分裂的趣味與抵抗的立場 ——魯迅的述學文體及其接受 陳平原胡攪蠻纏的比較 ——駁王德威《從“頭”談起》 王彬彬林紓“落伍”問題研究 胡煥龍張愛玲怕誰? 蘇友貞論聞一多的戲劇觀及其局限性 楊迎平 黃忠來當代文學中的馮雪峰——以《文藝報》為中心 孫曉忠孫犁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關系之整體觀 ——兼論孫犁晚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轉型 閻慶生現(xiàn)當代文學是一個整體 雷達攀向高 峰的艱難 ——評世紀之交長篇小說高潮與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 炯 “人道主義”討論:一個未完成的文學預案 程光煒關于“尋根文學”的再思考 吳俊當代名作家的創(chuàng)作危機 王愛松 “先鋒小說”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tài) 賀桂梅論新生代作家的狂放心態(tài) 樊星由“玉女憂傷”到“生冷怪酷” ——從張悅然的“發(fā)展”看文壇對“80后”的“引導” 邵燕君新世紀五年來諸家散文漫評 張宗剮《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新解 畢光明折翅與墜落 ——談周濤近期散文的價值迷失 王兆勝化血為墨跡的持久陣痛 ——綠原詩歌論(1949—1976) 霍俊明 書摘: 《南方周末》刊登過一篇題為《是誰殺害了張純如?》的文章。華裔女作家張純如開槍自殺,死因一般認為是精神憂郁癥,但該文作者孫隆基進一步挖掘憂郁癥背后的原因,得出一個“人性惡殺死了張純如”的結論。在論述張純如的死因之前,作者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美國一個著名的淫魔落網之后,警方在他的魔窟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對女性實施淫虐的刑具和自制的錄像帶,其喪心病狂令聯(lián)邦調查員都遏止不住地嘔吐。但一名叫Rust的女士卻必須獨自留在現(xiàn)場為證據制圖。四天以后,履行完職責的Rust回到家里,當晚便飲彈自盡了。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Rust的死因就是這四天當中,她目睹了太多的人性惡,人性恐怖的內囊全部對她翻上來了,人性的丑陋使她惡心,使她對整個世界都感到惡心,以至于她寧愿以死來對抗和逃避這種惡心。張純如的遭遇跟Rust是差不多的,她曾經以非凡的勇氣調查和揭露過南京大屠殺真相,接觸過日軍大量慘絕人寰的變態(tài)暴行,精神上受到極度創(chuàng)傷,并因此而產生悲觀厭世。使張純如悲觀厭世的,把張純如的精神擊垮的,同樣是人性當中的惡、人性當中的丑陋。面對這種人性惡,張純如完全被絕望所占據了,所以她選擇了自殺。人性惡的存在是必然的,只不過一般情況下比較輕微,也較少化為行動而已,作者要警告世人的是,“但它總有集中爆發(fā)的機緣,而不論多么強韌的心靈,在面對這個無邊的黑暗時,都有被摧折的可能 ”。 這個 警告令人震驚,震驚之余,不禁要反思:我們的文學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性善性惡是一個自古以來爭執(zhí)不下的問題,但任何一個時代對于這個問題都會有一個基本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反映了那一時代的世態(tài)人心。文學既是這一集體無意識的征候式反應,又是這一集體無意識的平衡器和導航標。簡單地說,性善指的就是人性當中正面的部分,性惡指的就是人性當中負面的部分。而新時期文學自先鋒派以后,一個突出的癥結就是對人性負面的東西表現(xiàn)太多了,多到讓人不得不懷疑:人真的需要了解那么多的人性惡嗎? 中國文學自古就重視所謂“文以載道”的道德教化功能,這種教化功能一旦與政治相結合,便產生出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力量,從《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文革”結束,中國文學的政治宣傳功能空前加強,“三 突出” 原則造就了大量“高大全”式的超人,并最終使“高大全”成為“假大空” 的代名詞。新時期以來,文學開始回到自身,“高大全”和“假大空”被擯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矯枉過正。表現(xiàn)之一就是把“真善美”等同于“高大全”,并進而混同于“假大空”,因此對于“真善美”產生本能的排斥。 P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