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真實地記錄大熊貓奇特的生活方式及其神秘的“社會”結構。充滿激情的文字和珍貴的野生大熊貓圖片將引發(fā)人們對環(huán)境倫理作深層的思考。作者簡介:潘文石,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動物學家。20世紀80—90年代中國野生大熊貓研究和保護先驅者之一,曾被美國《讀者文摘》雜志稱為“熊貓爸爸”。他的科學著作著重闡述了“土地、人口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他認為幾乎所有的野生動物都是年輕和健康的個體,只要人類愿意真心實意地給予充足的空間和時間,它們便可以從瀕危狀態(tài)中恢復過來。1978—1988年,他領導了北京大學兩個研究小組對“大熊貓的生物學”及“秦嶺大熊貓生態(tài)學”進行研究,并分別獲得當時國家教委的科學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奠定了他繼續(xù)研究大熊貓的基礎。1984年,他致信黨中央,認為大熊貓不受竹子開花之害,從而糾正了在拯救大熊貓運動中的錯誤做法;1988年,他的《秦嶺大熊貓自然庇護所》一書,說明了大熊貓可以在秦嶺中山區(qū)找到荒原依舊的避難所;此后他的許多著作中說明大熊貓具有與黑熊同樣的繁殖能力且其遺傳的多樣性并沒有降低,改變了當時人們對于大熊貓的簡單認識;1993年,他致信國務院并立即獲得批準在秦嶺禁止砍伐森林。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他在野生動物的研究以及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就幾乎不斷地獲得各種獎章,其中最著名的有1996年獲荷蘭王子金色諾亞方舟獎、2000年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PaulGetty獎勵基金、2002年福特汽車環(huán)保獎……2005年,已逾67歲的潘文石教授仍然繼續(xù)生活在野生動物中間,他堅持認為:“一切生命形式都有同人類一樣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利,但是我們必須真心實意地堅持和努力地工作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