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賽珍珠對中國文化的接受、認知和傳播這一主線,在第一章中首先探尋她融合中西的文化觀形成的歷史根源。筆者認為,研究賽珍珠,關鍵問題之一是確定和理解其獨特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既與其獨特的身世、教育、生活環(huán)境等有關,也與她所處的近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這一大的宏觀文化背景有關。在賽珍珠身上,既有東方傳統(tǒng),又有西方精神,她處于兩種文化之間,總想解決和確定自己文化身份問題的愿望構成了賽珍珠最獨特的人生風景。作為文化邊緣人,賽珍珠是痛苦的,也正是這種獨特境遇,造就了賽珍珠的獨特眼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溝通者。我們應從時代與文化這兩重角度去尋找理解之路。第二章全面梳理了散落在賽珍珠文學創(chuàng)作、演講和信件中的思想脈絡,對她的家庭倫理觀、教育觀、女性觀等進行了具體分析,論述了其一生追求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前瞻性與某些局限性。指出賽珍珠的中西文化觀體現了她對中西文化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僅僅是她個人的體驗,而是以整個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想文化變遷為大背景的。透過賽珍珠的中西文化觀,我們力求尋找的是在激烈的文化碰撞、沖突中如何達成文化融合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第三章探討了賽珍珠在文化傳播方面所作出的獨特的貢獻。首先從近現代社會史研究的角度看,賽珍珠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寶貴的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風俗史與心態(tài)史的畫卷,她將關注中國的視野投向了更平俗的層面,反映了其文化價值取向。其次,《水滸傳》的譯介是賽珍珠試圖溝通中西文化的一次嘗試,也突出體現了賽珍珠匯通中西的文化觀。第四章筆者綜合而全面地考察了賽珍珠與林語堂、晏陽初、老舍、王瑩等中國友人的交往,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就他們共同關心的命題作同步思考和不同的觀照,一方面凸顯了賽珍珠為中美兩國之間的溝通起到的“人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透視了賽珍珠與中國近現代社會的交流與對話。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賽珍珠對基督教在華傳播運動的反思,指出賽珍珠是一名塵世傳教者——向美國人民傳播跨文化理解和反對種族歧視的“福音” ;其宗教立場的三大特征,即從征服到溝通,從趨同到和合,從神性到人性;其終極理想則概括在“四海之內皆弟兄”這一觀念中。本書最后一章探討了作為一個社會活動家的賽珍珠在《亞洲》雜志、東西方協會等文化陣地中的歷史貢獻。余論部分,筆者總結了賽珍珠的文化立場是“文化和合主義”,她一生努力貫徹和實踐著這一文化理想,這也正是其思想超越時代的寶貴價值所在。賽珍珠的實踐還證明: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是暫時的,共融是可能的,“ 文化和合”應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