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宗教源于對一種信仰的敬畏,那么,藝術也可說是源于對審美創(chuàng)造的一種敬畏,抵達之途與侍俸的程式不一樣,而情性用心卻是同源同構的,都是源于本心、源于以某種虔誠作無以歸返的投入,源于以不同的支點對世界與情思的知解,對已知與未知的表達與暢想。暨南大學博士導師蔣述卓教授的新論著《宗教文藝與審美創(chuàng)造》,正是以這樣的文化情懷,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為治學的基準與格調,以創(chuàng)新意識為研究的視界,在對宗教文藝的審美創(chuàng)造進行審視時,踐諾了研究方法的多樣與理論觀念建構的多元,從而使對宗教文藝審美特性的闡釋,有了一種個性化的研究風貌和獨特的理念整合。該論著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的理論背景,加以揭示宗教與藝術及其宗教藝術與審美的關系,在研究考察過程,指出佛教已“深深地參與了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的形成過程”,并確證“這種參與就是通過文化為中介而進入的”。在中國自有的皇天后土這么大一統(tǒng)的文化結構中,意識形態(tài)領域以及各種外傳內化的宗教中所標榜的哲學倫理審美等等觀念,不具有自成一體的獨立性,已在長期的交錯中融匯為文化精神、文化氛圍、社會心理與秩序的一部分,那么,宗教不再單純是人與自然關系中精神與心理的訴求與平衡,宗教藝術也不是單一地作為對求知欲與美好愿望的表達與宣泄,而是相互賦予、相互表證以及相互轉化。另外還闡明了宗教及宗教藝術境界與審美創(chuàng)造的淵源,梳理了宗教藝術與其所依托的文化基礎的關系,在大量的史料與人類學資料中考察了宗教藝術產生的幾種原因。蔣述卓把握住宗教意識、宗教文學藝術建筑在對中國古代山水美學的創(chuàng)造與闡發(fā)所產生的影響作用效應,在歸結其中的審美創(chuàng)造經驗與規(guī)律時,亦從而涉筆并觸及了中國美學研究中同一層面中這樣一個極有意義的課題。蔣述卓致力于把握宗教文藝的審美創(chuàng)造,目的在于對本土文藝理論的研究與建構提供新的啟迪,指證了在藝術天地里的宗教情懷,既是人類的古典情結,又是審美之源,既是民族情懷的一種創(chuàng)造,又是人類情懷的一種藝術化體現(xiàn)。尤其是用相當?shù)钠?,通過對佛教的境界說,心性說等對中國藝術意境理論、對文藝美學中的悲劇意識、對藝術真實論及其古代文藝創(chuàng)作心理學所產生的影響與啟示,由此創(chuàng)造性地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藝術正是這種混融性實踐與混融性思維的產物”,“中國文學藝術中的以虛代實,以假作真,以幻寓真,真幻統(tǒng)一的特征,恰恰反映出它強烈的東方色彩,而這又是它吸取并改造佛教幻化觀、真實觀的結果”,從跨學科的視角去探索審美創(chuàng)造的經驗與規(guī)律,探求宗教文藝而又通向一般文藝的審美規(guī)律,以本土文化的理論建構,再次確證羅塞在《藝術的起源》所明確指出的觀點:“藝術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這本融注與投入了學術情結與生命之光的專著,用既嚴謹又放達的治學態(tài)度,開啟了通往文化詩學的一種研究視界,即對文化精神氛圍的影響、思維方式的介入的重視,以及在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探索、求證過程的有為性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