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產融結合研究總論
1.1產融結合界定/1
1.1.1產融結合關系/1
1.1.2產融結合的實質/4
1.2新經濟形勢要求繼續(xù)深入研究我國產融結合/6
1.2.1經濟體制轉型新階段及其新要求/6
1.2.2經濟結構的新階段及其新要求/10
1.2.3經濟過剩運行階段及其新要求/15
1.2.4經濟國際化的新階段及其新要求/17
1.3我國產融結合現(xiàn)狀迫切要求深入研究中國產融結合/19
1.3.1中國產融結合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
1.3.2我國產融結合的主要問題及其迫切要求/26
1.3.3后德隆時期的產融結合發(fā)展趨勢/28
1.4有效產融結合問題是產融結合研究的核心問題/30
1.4.1有效產融結合的界定與內容/30
1.4.2有效產融結合的判斷標準/32
1.4.3有效產融結合的現(xiàn)實意義/35
2.我國產融結合的分析框架/40
2.1壟斷利潤:一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方法/40
2.1.1壟斷利潤是超額剩余價值/40
2.1.2壟斷利潤是產、融資本結合的動力和源泉/41
2.1.3我國工商企業(yè)參股金融企業(yè)的動機/42
2.1.4銀行資本內在矛盾的有效解/44
2.2風險與交易成本:一種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45
2.2.1交易成本/45
2.2.2風險/48
2.3有效產融結合:新競爭經濟學分析/50
2.3.1正確處理競爭優(yōu)勢戰(zhàn)略與產融結合戰(zhàn)略的關系/50
2.3.2科學的、正確的定位產融結合戰(zhàn)略目標/54
2.4有效產融結合是可能的/56
2.4.1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提出了有效產融結合的可能性/57
2.4.2改革深化進一步規(guī)范和提高了市場主體及其實力/58
2.4.3我國產融結合的金融環(huán)境逐步改善/59
2.4.4國家正逐步加大產融結合的支持力度/60
3.產融結合的環(huán)境分析/63
3.1國外產融結合的環(huán)境分析/63
3.1.1歷史文化背景與經濟發(fā)展水平/63
3.1.2法律的約束和規(guī)范/64
3.1.3社會融資結構/64
3.1.4政府參與經濟的程度/65
3.1.5政府選擇金融制度的態(tài)度/66
3.1.6銀企之間的交易和聯(lián)系機制/67
3.2我國產融結合的環(huán)境分析/68
3.2.1金融壓抑及政策法規(guī)的約束/68
3.2.,2金融結構問題/68
3.2.3國有企業(yè)體制問題/71
3.3我國產融結合的環(huán)境建設/80
3.3.1政策法規(guī)的完善/80
3.3.2產融結合機制建設/82
3.3.3產融結合組織體系建設/86
4.產融結合的模式和內容/91
4.1國際經驗借鑒/91
4.1.1美國經驗/91
4.1.2日本經驗/93
4.1.3歐洲經驗/97
4.2中國產融結合模式選擇/99
4.2.1金融資本一產業(yè)資本模式/100
4.2.2產業(yè)資本一金融資本模式/104
4.2.3中國產融結合的目標模式/108
4.3內容的創(chuàng)新/111
4.3.1創(chuàng)建產權聯(lián)系和產權融合/111
4.3.2培育專業(yè)性中介組織/1114
4.3.3新型投融資方式的拓展/117
4.3.4金融衍生/121
4.3.5咨詢服務型產融結合是產融結合的有效拓展/122
5.產融結合的途徑/125
5.1產融結合的途徑設計/126
5.1.1以新型銀企關系為目標的途徑設計/126
5.1.2基于控制風險和財團、企業(yè)集團成長目標的途徑設計/134
5.1.3以金融控股集團及其風險控制為目標的途徑設計/140
5.2產融結合的技術途徑確定/147
5.2.1信貸方式/147
5.2.2單向持股方式/149
5.2.3雙向持股方式/153
5.2.4人事派遣方式/155
5.2.5協(xié)議合作方式/156
5.2.6擔保和抵押形式/157
6.產融結合的工具選擇/159
6.1工具選擇之一——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159
6.2工具選擇之二——資產及銀企債務重組/162
6.2.1銀行和企業(yè)相互參股/162
6.2.2上市公司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關系/164
6.3工具選擇之三——信托投資公司/166
6.3.1發(fā)展途徑/166
6.3.2信托投資公司在推進產融結合方面的優(yōu)勢/167
6.3.3信托投資公司參與產融結合和債務重組/168
6.3.4操作實施中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69
6.4工具選擇之四——融資租賃/170
6.4.1融資租賃的特點/171
6.4.2融資租賃的優(yōu)點/172
6.4.3融資租賃的具體方式/174
6.4.4幾種創(chuàng)新模式選擇/178
6.5工具選擇之五——上市公司參股、控股證券公司 /181
6.5.1上市公司參股控股證券公司的動因/181
6.5.2上市公司參股控股證券公司的類型/182
6.6工具選擇之六——產業(yè)投資基金/186
6.6.1產業(yè)投資基金是中小企業(yè)產融結合的基本工具/186
6.6.2產業(yè)投資基金組織形式與結構問題/188
6.6.3產業(yè)投資基金的退出問題/189
6.7工具選擇之七——金融控股型保險集團/189
6.7.1保險集團的優(yōu)勢/189
6.7.2保險集團的發(fā)展戰(zhàn)略/190
6.8工具選擇之八——典當/191
6.8.1典當?shù)牧髢?yōu)勢/192
6.8.2典當創(chuàng)新/192
6.8.3找準銀行業(yè)務空隙/193
7.產融結合的實證分析/194
7.1山東魯能——向多業(yè)型的投資集團的轉型/195
7.1.1集團簡介/195
7.1.2多業(yè)型轉型過程中的金融支持/196
7.1.3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197
7.1.4制度和非制度方面的安排/198
7.1.5資源和技術條件的利用/198
7.2涌金集團——從資本運作向實業(yè)投資的轉型/199
7.2.1集團簡介/199
7.2.2資本運作/200
7.2.3向實業(yè)投資轉型/201
7.2.4涌金集團的產融結合的基本經驗/202
7.3首創(chuàng)集團——“大投行”之路/203
7.3.1集團簡介/203
7.3.2產業(yè)結構分布/204
7.3.3.整合金融資源/205
7.3.4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207
7.4海爾——傾力打造產融帝國/208
7.4.1集團簡介/208
7.4.2打造產融帝國/209
7.4.3財務公司是海爾公司產融結合的切入點/210
7.4.4海爾公司的產融結合的經驗及問題/211
7.5東方集團——在資本浪潮下騰飛/212
7.5.1集團簡介/212
7.5.2產融結合中的創(chuàng)業(yè)軌跡/213
7.5.3多元化架構下的產業(yè)核心——金融/215
7.5.4宏觀經濟效應/215
7.6中信集團——產融結合的巨艦/217
7.6.1集團簡介/217
7.6.2全能金融的發(fā)展勢態(tài)/218
7.6.3制度方面的安排/221
7.6.4中信集團產融結合的基本經驗/222
參考文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