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高職高專教育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職高專教育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規(guī)格》,以及當前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要求編寫的?!稒C械基礎》突出了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反映了編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并貫徹最新國家標準。全書共6篇24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靜力學基礎知識、平面匯交力系、平面力偶理論、平面一般力系;材料力學概論、軸向拉伸與壓縮、剪切和擠壓、扭轉、彎曲;鋼和鑄鐵、非鐵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平面機構的自由度、平面四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齒輪機構、齒輪系和減速器;聯接、撓性件傳動、軸、軸承、聯軸器和離合器;支承、彈性元件、示數裝置。每章后均附有本章小結、思考題和習題(少數章只有思考題)?!稒C械基礎》基本理論以“必須”和“夠用”為度,突出應用性教學,強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期達到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目的。此外,為了便于學生熟悉專業(yè)英語詞匯,在《機械基礎》第一次出現專有名詞時,力求注出相應的英語詞匯。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在我國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現在已如雨后春筍,在全國各地蓬勃發(fā)展起來。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生事物,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21世紀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特別是適應我國加入WTO后的新形勢,更好地滿足當前高職高專教學工作的需要,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部分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教師編寫了這本高職高專非機械類專業(yè)的《機械基礎》教材。 本教材適用于高職高專教育非機械類各專業(yè),如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工藝、工業(yè)企業(yè)電氣化、制冷與空調、電子技術應用、工業(yè)自動化及儀表、精密機械及儀器等專業(yè)及其他非機械類專業(yè)。本教材也可作為職工大學、夜大學、函授大學等??茖哟蔚姆菣C械類各專業(yè)的教學用書。 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是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關系最為密切的高等教育,也是與傳統(tǒng)的學科型的高等教育不同的另一種類型的新型高等教育。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币虼?,本教材內容的編寫,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體現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特色,注意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同時要適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注意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并為學生的繼續(xù)教育和終身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礎。此外,為了便于學生熟悉專業(yè)英語詞匯,在《機械基礎》第一次出現專有名詞時,力求注出相應的英文詞匯。 《機械基礎》編寫人員及分工如下:緒論,第五、六、七、十、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三節(jié),第十七章,第十九章第二、四、五節(jié),第二十二、二十三章由曾宗福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編寫;第一、二、二十一章由孫成通副教授編寫;第三、四、十六、二十四章由于宗保副教授編寫;第八、九、十四章由張云新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編寫;第十二章第一、二、四節(jié),第十九章第一、三節(jié),第二十章由蔡書成講師編寫;第十三章由賁可存碩士編寫;第十五、十八章由楊印安講師、工程師編寫。全書由曾宗福擔任主編并最后定稿,于宗保、張云新擔任副主編。 《機械基礎》由尹洪福副教授、高級工程師擔任主審,參加審稿工作的還有陳志良副教授、陸本權副教授以及谷京云同志。他們認真仔細地審閱了全部書稿,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好的建議。對此,我們表示衷心感謝。 《機械基礎》的編寫工作,始終得到了各有關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加之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誠望專家、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