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材高職高專教材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

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

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

定 價:¥35.00

作 者: 姜建國
出版社: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叢編項: 供中醫(yī)學(xué)中西醫(yī)結(jié)合針灸推拿中醫(yī)骨傷等專業(yè)用全國中醫(yī)藥高職高專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
標(biāo) 簽: 中醫(yī)學(xué)

ISBN: 9787117067737 出版時間: 2005-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93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是既有基礎(chǔ)理論性質(zhì),又具實踐技能特征的一門課程。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是中醫(yī)基本理論的奠基之作,亦是臨床辨證論治的根源所在。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所創(chuàng)立和闡發(fā)的醫(yī)學(xué)理論、醫(yī)學(xué)思想、醫(yī)學(xué)模式及診療方法、處方用藥等,至今被中醫(yī)奉為圭臬,因此成為中醫(yī)藥高等院校及高專院校的必修課程之一。根據(jù)衛(wèi)生部教材辦公室《全國中醫(yī)藥高職高專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編寫要求》、七院校教材編寫委員會《全國中醫(yī)藥高職高專教材編寫基本原則》以及教學(xué)大綱的要求,本教材總的編寫指導(dǎo)思想是:①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既名為“教材”,就應(yīng)重在體現(xiàn)教育人才;②突出“基礎(chǔ)教育”和“問題教育”的教育方法,即重視基本知識的傳授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③加強高職高專層次的教育特色,精煉教學(xué)內(nèi)容,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茲將有關(guān)問題說明如下:一、本教材是以《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學(xué)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為主要內(nèi)容,故名為《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二、本教材的中醫(yī)經(jīng)典所選版本分別為:《內(nèi)經(jīng)》選用明·嘉靖二十九年顧從德翻刻《素問》本;明·趙府居敬堂《靈樞》刊本。《傷寒論》選用明·趙開美復(fù)刻的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選用宋?林億等注次,明趙開美??蹋嗣裥l(wèi)生出版社1963版的《金匱要略方論》。溫病學(xué)中《溫?zé)嵴摗泛汀稘駸岵∑份嬩浻谕趺嫌⒌摹稖責(zé)峤?jīng)緯》,版本是清·同治甲戍湖北崇文書局重刻本?!稖夭l辨》的版本是1958年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增補評注溫病條辨》。三、本教材為適應(yīng)專科學(xué)生使用,對中醫(yī)經(jīng)典的內(nèi)容進行精選,如《傷寒論》只選六經(jīng)病篇,其他篇不選入。并將繁體原文改為簡體,將豎排版改為橫排版。四、本教材采用分類編寫與兼顧原文排序的體例。如《內(nèi)經(jīng)》按“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等內(nèi)容分類編寫;《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學(xué)則基本按原文排序體例編寫,原文號碼不變。五、溫病學(xué)是由大量溫病著作匯聚而成,本教材只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即《溫?zé)嵴摗?、《溫病條辨》、《濕熱病篇》。六、具體內(nèi)容詮釋,依次設(shè)【原文】、【詞解】、【釋義】諸項。每章列“緒論”于前,附“復(fù)習(xí)思考題”于后。七、本教材最后附“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教學(xué)大綱”,以便于教與學(xué)。

作者簡介

暫缺《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總 論 1
第一節(jié) 學(xué)術(shù)成就 1
一、《內(nèi)經(jīng)》的主要學(xué)術(shù)成就 1
二、《傷寒論》的主要學(xué)術(shù)成就 4
三、《金匱要略》的主要學(xué)術(shù)成就 6
四、溫病學(xué)的主要學(xué)術(shù)成就 10
第二節(jié) 學(xué)習(xí)方法 11
一、注意文字文法特點 11
二、注意條文會通聯(lián)系 12
三、注意聯(lián)系臨床實踐 12
四、注意條文寫作體例 13
第一篇 《內(nèi)經(jīng)》選讀 13
緒 論 13
一、作者與沿革 13
二、內(nèi)容與體例 14
第一章 陰陽五行 16
第一節(jié) 陰陽學(xué)說 17
第二節(jié) 五行學(xué)說 28
第二章 臟腑氣血津液 37
第一節(jié) 臟腑 37
第二節(jié) 氣血津液 52
第三章 病因病機 62
第一節(jié) 病因 62
第二節(jié) 發(fā)病與病機 67
第四章 病癥 78
第一節(jié) 熱病 78
第二節(jié) 厥病 81
第三節(jié) 痹病 86
第四節(jié) 痿病 90
第五節(jié) 痛病 94
第六節(jié) 咳嗽 100
第七節(jié) 腫脹與癥瘕 103
第八節(jié) 風(fēng)病 111
第九節(jié) 癉病 113
第五章 診法 115
第一節(jié) 脈診 115
第二節(jié) 望診 122
第三節(jié) 問診 124
第六章 論治 128
第一節(jié) 治則治法 128
第二節(jié) 論標(biāo)與本 136
第七章 養(yǎng)生 139
第一節(jié) 養(yǎng)生通論 139
第二節(jié) 四時養(yǎng)生 142
第二篇 《傷寒論》選讀 147
緒 論 147
一、作者與沿革 147
二、內(nèi)容與體例 149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150
第一節(jié) 太陽病綱要 151
一、太陽病提綱 151
二、太陽病分類 151
三、辨病發(fā)陰陽 154
第二節(jié) 太陽病本證 154
一、太陽中風(fēng)證 154
(一)桂枝湯證 154
(二)桂枝湯禁例 158
二、太陽傷寒證 159
(一)麻黃湯證 159
(二)麻黃湯禁例 161
三、太陽病輕證 162
(一)桂枝麻黃各半湯證 162
(二)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163
(三)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164
第三節(jié) 太陽病兼證 164
一、太陽中風(fēng)兼證 164
(一)桂枝加葛根湯證 164
(二)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 165
(三)桂枝加附子湯證 166
(四)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 166
(五)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 167
二、太陽傷寒兼證 168
(一)葛根湯證 168
(二)葛根湯及葛根加半夏湯證 169
(三)大青龍湯證 169
(四)小青龍湯證 170
第四節(jié) 太陽病變證 172
一、變證治則 172
二、心陽虛證 172
(一)桂枝甘草湯證 172
(二)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 173
(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 173
(四)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 174
(五)桂枝加桂湯證 175
三、脾陽虛證 176
(一)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證 176
(二)小建中湯證 177
(三)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177
四、腎陽虛證 178
(一)干姜附子湯證 178
(二)真武湯證 178
五、陰陽兩虛證 179
(一)甘草干姜湯與芍藥甘草湯證 179
(二)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180
(三)茯苓四逆湯證 181
(四)炙甘草湯證 181
六、熱證 182
(一)梔子豉湯證 182
(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184
(三)白虎加人參湯證 185
(四)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185
(五)黃芩湯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 186
七、上熱下寒證 187
八、蓄水證 187
九、蓄血證 189
(一)桃核承氣湯證 189
(二)抵當(dāng)湯證 190
(三)抵當(dāng)丸證 191
十、結(jié)胸證 191
(一)熱實結(jié)胸證 191
1.大陷胸湯證 191
2.大陷胸丸證 193
(二)寒實結(jié)胸證 194
(三)結(jié)胸證辨證 195
十一、痞證 196
(一)痞證的形成 196
(二)痞證的證治 196
1.半夏瀉心湯證 197
2.生姜瀉心湯證 198
3.甘草瀉心湯證 198
4.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199
5.附子瀉心湯證 199
(三)痞證的辨證 200
1.五苓散證 200
2.旋覆代赭湯證 200
3.赤石脂禹余糧湯證 201
4.大柴胡湯證 202
5.桂枝人參湯證 202
第五節(jié) 太陽病類似證 203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證 203
二、瓜蒂散證 203
第二章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205
第一節(jié) 陽明病綱要 205
一、陽明病提綱 205
二、陽明病分類 206
三、陽明病外證 206
第二節(jié) 陽明病本證 206
一、陽明熱證 206
(一)白虎湯證 206
(二)白虎加人參湯證 207
二、陽明實證 208
(一)承氣湯證 208
1.調(diào)胃承氣湯證 208
2.小承氣湯證 209
3.大承氣湯證 210
4.承氣湯禁例 211
(二)麻子仁丸證 212
三、陽明中寒證 213
(一) 吳茱萸湯證 213
(二)四逆湯證 213
第三節(jié) 陽明病兼證 214
一、兼表虛證 214
二、兼表實證 214
第四節(jié) 陽明病變證 214
一、發(fā)黃證 214
(一)濕熱發(fā)黃證 214
1.茵陳蒿湯證 214
2.梔子柏皮湯證 215
3.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215
(二)寒濕發(fā)黃證 216
二、蓄水證 216
三、蓄血證 217
第三章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217
第一節(jié) 少陽病綱要 218
一、少陽病提綱 218
二、少陽病分類 219
第二節(jié) 少陽病本證 219
一、小柴胡湯證 220
二、大柴胡湯證 222
第三節(jié) 少陽病兼證 223
一、柴胡桂枝湯證 223
二、柴胡加芒硝湯證 224
三、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225
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225
第四章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226
第一節(jié) 太陰病綱要 227
第二節(jié) 太陰病本證 228
一、太陰病表證 228
二、太陰病里證 228
第五章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230
第一節(jié) 少陰病綱要 230
第二節(jié) 少陰病本證 231
一、少陰病表證 231
二、少陰病里證 232
(一)少陰寒化證 232
1.四逆湯證 232
2.通脈四逆湯證 233
3.白通湯與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234
4.真武湯證 235
5.附子湯證 236
6.桃花湯證 236
(二)少陰熱化證 237
1.黃連阿膠湯證 237
2.豬苓湯證 238
三、少陰咽痛證 238
甘草湯方 239
桔梗湯方 239
四、少陰急下證 240
第三節(jié) 少陰病類似證 241
一、吳茱萸湯證 241
二、四逆散證 242
第六章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243
第一節(jié) 厥陰病綱要 244
第二節(jié) 厥陰病本證 244
一、厥陰病寒證 244
二、厥陰病熱證 246
三、厥熱勝復(fù)證 248
第三節(jié) 厥陰病類似證 249
一、上熱下寒證 249
二、厥證 251
三、下利證 255
四、嘔噦證 256
第三篇《金匱要略》選讀 258
緒 論 258
-、作者與沿革 258
二、內(nèi)容與體例 258
第一章 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第一 259
第一節(jié) 發(fā)病及預(yù)防 259
一、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260
二、病因分類,早期防治 261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262
一、反常氣候 262
二、病邪性質(zhì) 263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原則 264
一、表里同病 264
二、痼疾與卒病 264
三、審因論治 265
第二章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265
第一節(jié) 痙病 266
一、成因 266
二、臨床表現(xiàn) 266
三、辨證論治 267
第二節(jié) 濕病 268
一、治療大法 268
二、辨證論治 269
第三節(jié) 暍病 274
一、臨床表現(xiàn) 274
二、證治舉例 275
第三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276
第一節(jié) 百合病 276
一、病機與脈癥 276
二、辨證論治 277
第二節(jié) 狐惑病 280
第三節(jié) 陰陽毒病 282
第四章 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284
第一節(jié) 中風(fēng) 284
一、脈癥表現(xiàn) 284
二、病機與辨證 284
第二節(jié) 歷節(jié)病 285
一、病因病機 285
二、辨證論治 287
第五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289
第一節(jié) 血痹病 289
第二節(jié) 虛勞病 290
一、脈癥 290
二、辨證論治 293
第六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298
第一節(jié) 肺痿 298
一、成因、脈癥與鑒別 298
二、辨證論治 299
第二節(jié) 肺癰 300
一、成因、脈癥與預(yù)后 300
二、辨證論治 301
第三節(jié) 咳嗽上氣 302
一、證候及預(yù)后 302
二、辨證論治 303
第七章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307
一、成因與主癥 307
二、辨證論治 308
第八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309
第一節(jié) 胸痹 309
一、病因病機 309
二、辨證論治 310
第二節(jié) 心痛證治 314
一、寒飲氣逆 314
二、陰寒痼結(jié) 315
第九章 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315
第一節(jié) 腹?jié)M 316
一、治療大法 316
二、辨證論治 317
第二節(jié) 寒疝 321
一、成因與辨證 322
二、辨證論治 322
第三節(jié) 宿食 324
一、宿食成實 324
二、宿食偏上 325
第十章 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326
第一節(jié) 五臟病舉要 326
一、肝著證治 326
二、脾約證治 327
三、腎著證治 328
第二節(jié) 積、聚、Zaozi001氣 328
第十一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329
第一節(jié) 痰飲的脈癥 329
第二節(jié) 痰飲病治則 331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331
一、痰飲 331
二、懸飲 335
三、溢飲 335
四、支飲 336
第十二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340
第一節(jié) 消渴 340
一、成因與主癥 340
二、辨證論治 341
第二節(jié) 小便不利 342
一、辨證論治 342
二、辨證論治 343
第三節(jié) 淋病 344
第十三章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345
第一節(jié) 病因病機 345
一、風(fēng)邪襲表,肺郁水泛 345
二、脾運未復(fù),氣不化水 346
三、肺失通調(diào),腎虛水泛 346
四、水熱互結(jié),氣化不利 347
五、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348
六、臟腑失調(diào),停水外溢 348
第二節(jié) 分類與辨證 349
一、四水與黃汗 349
二、五臟水 350
第三節(jié) 治療大法 351
一、利小便、發(fā)汗 351
二、攻下逐水 352
第四節(jié) 辨證論治 352
一、風(fēng)水 352
二、皮水 353
三、正水與風(fēng)水辨治 355
四、黃汗 356
五、氣分病 357
第十四章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359
第一節(jié) 成因與分類 359
一、濕郁發(fā)黃 359
二、火劫發(fā)黃 360
三、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 361
第二節(jié) 辨證論治 362
一、谷疸 362
二、酒疸 363
三、女勞疸 363
四、其它黃疸 364
五、黃疸兼證 365
第十五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366
第一節(jié) 驚悸 367
一、病因病機 367
二、辨證論治 367
第二節(jié) 吐衄下血 368
一、病因病機 368
二、脈癥 369
三、辨證論治 369
第三節(jié) 瘀血 371
一、脈癥 371
二、證治舉要 371
第十六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372
第一節(jié) 嘔吐 372
一、成因與脈癥 372
二、辨證論治 374
第二節(jié) 噦逆證治 379
一、治療大法 379
二、辨證論治 380
第三節(jié) 下利辨治 381
一、虛寒下利 381
二、實積下利 382
三、膿血下利 383
第十七章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384
第一節(jié) 情志病 384
一、梅核氣 384
二、臟躁 385
第二節(jié) 婦人病 385
一、崩漏 385
二、腹痛 387
三、轉(zhuǎn)胞 388
四、經(jīng)水不利 389
五、帶下病 390
第四篇 溫病學(xué)選讀 392
緒 論 392
一、作者與沿革 392
二、內(nèi)容與體例 393
第一章 《溫?zé)嵴摗?394
第一節(jié) 溫病大綱 394
第二節(jié) 邪在肺衛(wèi) 396
第三節(jié) 邪陷營血 398
第四節(jié) 流連氣分 400
第五節(jié) 邪留三焦 401
第六節(jié) 里結(jié)陽明 402
第七節(jié) 論濕 404
第八節(jié) 辨舌驗齒 405
一、辨白苔 405
二、辨黃苔 407
三、辨黑苔 408
四、舌生芒刺 409
五、辨絳舌 409
六、辨紫舌 411
七、辨淡紅舌 411
八、驗齒 412
九、辨斑疹白Zaozi012 413
第二章 《溫病條辨》 415
第一節(jié) 溫病大綱 415
第二節(jié) 風(fēng)溫、溫?zé)?、溫疫、冬?417
一、邪犯上焦 417
二、邪犯中焦 424
三、邪入營血 432
四、邪犯下焦 434
第三節(jié) 暑溫 438
第四節(jié) 濕溫 440
第五節(jié) 伏暑 443
第六節(jié) 秋燥 445
第七節(jié) 溫毒 446
第八節(jié) 溫病治禁 448
一、斑疹治禁 448
二、淡滲之禁 448
三、苦寒之禁 449
四、下后暴食之禁 449
五、白虎四禁 450
第九節(jié) 治病法論 451
第三章 《濕熱病篇》 451
第一節(jié) 濕熱病提綱 451
第二節(jié) 邪在衛(wèi)表 454
第三節(jié) 邪在氣分 456
一、邪在上焦 456
二、邪在中焦 456
三、邪在下焦 459
第四節(jié) 變證、類證 460
一、變證 460
二、類證 463
466
第五節(jié) 善后調(diào)理 468
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二 教學(xué)大綱(試行) 47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