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
1.1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及其主要特點
1.1.1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1.1.2 心理語言學的過程觀
1.1.3 心理語言學的實證觀
1.1.4 心理語言學的主要參考書及有關雜志
1.2 橫向看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1.3 縱向看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第二章 語言感知的研究與外語教學
2.1 言語聽辨的三個主要問題
2.1.1 音段的辨認
2.1.2 ”缺乏不變式“的問題
2.1 3言語在不理想環(huán)境中的聽辨
2.2 孤立語音的聽辨
2.3 連續(xù)性語音的聽辨
2.4 言語聽辨的理論模型
2.4.1 言語聽辨的肌動模型
2.4.2 言語聽辨的軌跡模型
2.5 書面語言的感知
2.6 外語學習中的語言感知
第三章 心理詞庫的研究與外語教學
3.1 心理詞庫的特點
3.2 心理詞庫的研究方法
3.3 心理詞庫的提取
3.3.1 詞匯提取的內容
3.3.2 影響詞匯提取的因素
3.4 詞匯提取模型
3.4.1 詞匯發(fā)生模型
3.4.2 交股模型
3.5 心理詞庫的組織:
3.6 雙語心理詞庫的組織
3.7 外語詞匯的教學
3.7.1 頻率效應與詞匯的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
3.7.2 上下文與詞匯的直接學習
3.7.3 概念網絡與外語詞匯學習
3.7.4 語詞匯的表征與發(fā)展
第四章 句子理解的研究與外語教學
4.1 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分析
4.1.1 句子的即時分析
4.1.2 句子理解主要策略
4.2 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的關系:模塊論與互動論
4.3 句子的記憶
4.4 外語教學中的句子理解策略
4.4.1 句法策略
4.4.2 語義策略
4.5 外語句子非字面意義的理解
4.6 句子理解中的句法知識及外語語法教學
第五章 篇章 理解的研究與外語教學
5.1 篇章的結構
5.1.1 篇章的局部連貫和全篇連貫
5.1.2 建立局部連貫
5.1.3 建立全篇連貫
5.2 篇章的記憶
5.2.1 命題表征
5.2.2 情景模型
5.2.3 篇章 多種記憶形式的遺忘
5.3 篇章理解的個體差異與工作記憶
5.4 提高外語學習中的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
5.4.1 語言效率理論
5.4.2 背景知識
5.4..3 語篇理解策略
5.4.4 篇章記憶
5.4.5 馬休效應
第六章 語言生成的研究與外語教學
6.1 言語生成的研究方法
6.2 言語生成的理論模型
6.2.1 串行模型
6.2.2 Lever的模型
6.2.3 DeBot的雙語生成模型
6.3 提高外語的口頭表達能力
6.3.1 言語生成與言語理解
6.3.2 言語失誤與外語學習中的語言錯誤
6.3.3 言語生成單位與外語學習的項目
6.3.4 言語生成宏計劃與外語表達的條理性
6.3.5 學習外語的會話技巧
6.4 提高外語的寫作水平
6.4.1 寫作與口頭表達
6.4.2 范文的作用
6.4.3 提綱的作用
6.4.4 修改的作用
6.5 提高口譯水平
6.5.1 口譯的心理過程
6.5.2 口譯的心理過程對同傳教學的啟示
6.5.3 口譯的心理過程對連傳教學的啟示
第七章 母語習得的研究與外語教學
7.1 母語習得的研究方法
7.2 母語習得中的語言學問題
7.3 母語習得的過程
7.3.1 聽辨能力與母語環(huán)境
7.3.2 前言語交際
7.3.3 咿呀學語與成人的語音系統(tǒng)
7.3.4 單詞話語與語言經驗及認知制約
7.3.5 雙詞話語與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
7.3.6 語法語素與習得次序及規(guī)則泛化
7.3.7 典型語法結構與語言意識
7.3.8 母語習得的策略
7.4 母語習得的理論
7.4.1 行為主義理論
7.4.2 心靈主義的“內在論
7.4.3 發(fā)展認知論
7.4.4 社會互動論
7.4.5 聯(lián)結主義模式
7.5 母語習得與外語學習的異同
7.6 外語是否要從小學起的問題
7.7 外語學習中強化和模仿的作用
7.8 錯誤糾正信息與外語學習
7.8.1 什么是語言學習?
7.8.2 母語習得是否有錯誤糾正信息?
7.8.3 外語學習是否需要錯誤糾正信息?
7.9 社會互動論與外語學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