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編撰于南朝梁武帝時期,至今已經有近1500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因為對王羲之的書法十分喜愛,于是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取了1000個字,讓他的臣子周興嗣連綴成一篇通俗的教育文章,供皇子朝夕誦讀。據說,周興嗣是在一夜之間完成這篇文章的;但是,當第二天雄雞破曉,周興嗣竟然把頭發(fā)和胡須都熬白了。由于作者學問淵博,短短1000字的內容涉及到自然、社會、歷史、家庭生活、個人道德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知識;形式上四字一句,對偶押韻,便于記誦;所以,它極其適合作為兒童的啟蒙教育讀本。它在隋代即開始在社會上流傳,并且后世在各種注釋、續(xù)編和改編本問世,諸如《千字文釋文》、《千字文考略》、《續(xù)千字文》、《廣易千字文》等數十種之多,可見其影響廣泛與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