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國歷史上在殷商時期使用的文字,也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系統(tǒng)的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指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甲骨文距今約3500一3700年,于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fā)現。因為此地系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故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其后又陸續(xù)發(fā)現大量的甲骨文。據統(tǒng)計約有10萬片以上。1977年,又在陜西岐山縣發(fā)現了西周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所刻內容,大多是卜辭和與占卜相關的文字,殷商的統(tǒng)治者迷信鬼神,每逢祭祀、征戰(zhàn)、田漁、出行、收成、狩獵、生育、疾病等,不論事情大小,均要占卜,以問吉兇,并將占卜的內容、占卜的結果和占卜者的姓名以及應驗情況等用刀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因此,甲骨文又被稱為“卜辭”。根據現有資料統(tǒng)計,甲骨文所使用的文字共有4600余字,其中已被學者考釋并能被大家認識的約有1600字。在形體結構上,它具備了成熟漢字的“六書”原則(東漢的許慎把古文字造字翻譯方法歸結為“六書”,即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甲骨文作為書法,在筆法、結字、章法上則是一個獨特的體系。甲骨文的筆法有方有圓,方筆居多,豎畫交接處剝落粗重,線條有粗細之分。這大概與刀的銳鈍、甲骨質地的堅疏以及契刻人的風格、技術有關。在少數甲骨上有朱書和墨書的痕跡,似是先寫后刻或刻后填涂的。從結字上看,甲骨文字基本上是一字一形。雖有大小扁長的錯綜多變,但總體上偏于瘦長,而且重心很穩(wěn)定,筆芯的主次筆也搭配得相當勻稱,結構縝密。甲骨文的章法隨意性比較大,有的橫豎成行成排,字的大小比較一致,有的只分豎行,不計橫列,字的大小長短任其自然。殷商甲骨文契刻、應用、發(fā)展變化的歷史,共經歷盤庚至帝辛(紂)8代12王。在甲骨文的分期上,董作賓按書刻的不同風格,將甲骨文分成五個不同時期:第一時期為盤庚至武丁間,書風雄偉,氣勢磅礴,第二時期為祖庚祖甲,書風謹嚴,溫潤靜穆,第三時期為廩辛康定,書風頹靡,潦草茍且,并且時有顛倒錯訛;第四時期為武乙文武時代,書風或粗疏古拙、勁峭挺拔,或欹側生動、骨力形長,或細小秀麗。第五時期為帝乙帝辛,書風嚴整,大字較少,小字嚴肅工整,秀麗多姿。甲骨文雖然大多數都是用刀來鐫刻的,但是如果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賞析,它已經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章法、結字方面的三要素,而且從已發(fā)現甲骨文中存有朱書和墨書的痕跡,證明當時已有了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從甲骨文的書法看,刀刻的多是方折筆,瘦勁挺拔,筆寫的以圓筆居多,字體大都肥壯雄渾。從章法上看,甲骨文多為縱成行,而橫則是有列與無列并存,行款錯落有序,有大小變化。甲骨文的結構也是非常美麗的,一方面它有對稱美或一字多種形體變化的美,另一方面它也有方圓結合、開合楫讓等多種結構形式。著名文字學家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認為:“商代統(tǒng)治者頻繁進行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0’辭數量很大。在堅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費時費力??套值娜藶榱颂岣咝剩坏貌桓淖兠P字的寫法,主要是改圓形為方形,改填實為勾廓,改粗筆為細筆,有時他們還比較劇烈地簡化字形……”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自序》中說:“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入神往。文字作風因人因世而異……足知存世契文,實為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苯裉斓募坠俏臅ú皇怯玫犊潭怯霉P寫出來的,由于毛筆的特性,它所勾勒的線條更富有藝術性。在結構上,書法家也加強了藝術表現。所以,甲骨文書法還是受歡迎的,陸維釗、沙曼翁、康殷等當代書法家,都是研習甲骨文書法的大家。因時代、貞人、用刀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了不同的書寫風格,有雄渾、秀麗、謹飭、率意、拙厚、工整等等不同的美的意趣。根據甲骨文的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其分期按照李學勤的九組分法來說,其卜辭名稱和特點是:第一,賓組,為商王武丁時期,一般都挺拔雄健,是甲骨文書法中的精品。第二,子組,為商王武丁時期非王卜辭,字體細小,轉折處干凈有力。第三,兌組,為商王武丁時期非王卜辭,體態(tài)側倒多姿。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