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拙作《從歷史看領導》的姊妹書。兩書的內容卻是相補的。在《領導》一書中,焦點是領導人物的作風與特征。本書中,著眼處則是組織的結構與其所依賴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單有人而沒有組織,任何人才都沒有用武之地,正如有了御者而沒有乘車,御者不能馳騁。單有結構,沒有資源,結構也是空的,正如有車無馬,車輛也只是停置而已。 本書十六章,從先秦到清代,每一代都找?guī)孜辉纵o作為線索。這些人物,有能力,也有功勞,他們是相當于今日企業(yè)的主管,主持決策及執(zhí)行。不過,討論的主題,則還是組織與制度。 每一個朝代的章節(jié),其實都有些特定的主題。周代諸節(jié),討論創(chuàng)業(yè)時如何設計一個可以運作的規(guī)模。秦漢諸節(jié),著眼在一個復雜組織的擴張與深化。三國與南北朝諸節(jié),敘述一個復雜組織瓦解后的重組,尤其是重組過程中的族群融合。唐代諸節(jié)以諫諍為主題,因為決策的權力,已不在宰輔了。宋明諸節(jié),主題在寫怎樣將已經成型的組織,從內部的改革,求取增加效率。 清代諸節(jié)則著重在組織于轉變階段新資源的開辟。 本書由中國古代治國的歷史,汲取可供參考與咀嚼的經驗。今日,民間社會擁有的資源及面臨的困難,其豐富與復雜,均不下于古代的政府組織憑借的資源與處理的事務。 企業(yè)經營,借用太史公的譬喻,與治國及用兵都有相通之處。而且,治大國如烹小鮮,只要是人類的組織體系,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都會涌現。本書討論古代宰輔治國經驗,也只是借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