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心理學的分支——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的重點課題之一。該書厘定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揭示了我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學的思想特征,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學的現代意義,并建構了現代審美心理素質的教育模式。文后附有調查表,實際操作性很強。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按審美心理規(guī)律,構建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體系。 該書按照審美心理活動規(guī)律,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的特性,在眾多的審美范疇中,重點選擇了言志、緣情、虛靜、體性、感物、情采、神思(感興)、趣味等幾個代表性的審美范疇進行分析,并以從外師造化到澡雪精神、從中得心源到神與物游、從由形入神到物我兩忘、從擬容取心到得意忘言四個階段,準確完整地概括出了審美心理活動全過程。它既遵循了審美心理的一般規(guī)律,又兼顧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自身的特色。這樣也就把共時性(靜態(tài))與歷時性(動態(tài))的交叉立體研究方式運用到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體系的研究之中。 2.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的四大美學特征及其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啟示。 在“動靜之維”基礎上,作者通過與西方審美心理學的對比歸納出“審美之魅”,即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的美學特征: 1)“以和為美”――強調辯證和諧的文藝觀; 2)“以心為本”――突出審美主體的能動性; 3)“以形媚道”――推崇自然美的特殊地位; 4)“以境為高”――追求形而上的哲理感悟。 同時,依據心理學分析使這四大美學特征獲得了相應的理論的支持。由此,作者還詳細分析了這些美學特征在當代教育中的價值,考察了“以心為本”與教育中的人格發(fā)展、以形媚道”與教育中的生命關注、“以境為高”與教育中的感性回歸、“以和為美”與教育中的人性完善的內在關系。作者檢討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理思想對于人的本質的誤解所造成的虛乏人格,并呼喚現代教育對健全人格的重塑。 3.初步構建了審美心理素質教育的模式。 作者不是為研究傳統(tǒng)而研究傳統(tǒng),而是非常注重傳統(tǒng)研究的現代價值。我們知道,審美教育能否順利推進,取得實效,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定義清晰、適于操作的審美素質培養(yǎng)模式。要完成此任務必須將審美教育由以往單純宏觀的教育理論層面的探討,深入到微觀的心理操作層面,因此,“審美心理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其實質是宏觀的審美教育與微觀的心理素質的交叉,即將審美素質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素質來展開研究,使審美教育內化為教育對象的心理結構,最終形成對個體心理素質的一種優(yōu)化。所以,作者在進行傳統(tǒng)梳理、理論構建的基礎上,大膽地走進學校,在蘇州的部分幼兒園展開實踐探討,在幼兒審美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幼兒審美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構建、中小學審美心理素質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中小學審美心理素質教育訓練策略與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從書齋走向田野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