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

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

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

定 價:¥54.00

作 者: 呂古賢 等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144324 出版時間: 2004-1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212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地球科學中的重要基本問題——地殼中構造與壓力關系問題提出新的研究思路。針對“地殼中壓力等同于上覆巖石重力值”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構造附加壓力的觀念和構造物理化學的理論新認識;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巖形成深度的研究和計算方法。并用熱力學方法和大別-魯榴輝巖高壓超高壓變質巖帶的大量地質地球化學新研究成果進行了論證和約束,提出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構造增壓殼內成因的新模式。同時,這一新理論和方法對金屬礦深部預測和油田“超壓”現象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本書可供有關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和教師、研究生及高年級大學生閱讀。

作者簡介

暫缺《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地質作用深度爭論的焦點和所涉及的力學知識
1.1 地質作用深度估算的兩種觀點
1.1.1 流體靜力學觀點
1.1.2 構造附加壓力觀點
1.2 應力與應變
1.2.1 應力
1.2.2 應變
1.2.3 剪應力與剪應變
1.3 摩爾圓
1.3.1 應力摩爾圓和應變摩爾圓
1.3.2 有限應變摩爾圓和應變測量
1.3.3 均勻變形、一般剪切與極摩爾圓
1.4 描述巖石性質的一些力學假設
1.4.1 彈性和塑性
1.4.2 脆性和韌性
1.4.3 蠕變和松弛
1.4.4 流變學概念
1.5 地質作用深度估算的力學模型
1.5.1 靜止液體模型
1.5.2 彈性體模型
1.5.3 探索中的流變模型
1.6 小結第二章 構造附加壓力的理論分析和地質作用深度測算方法
2.1 巖石圈應力狀態(tài)分析與構造附加壓力研究
2.1.1 巖石圈應力狀態(tài)的正確解釋和對形成深度研究的意義
2.1.2 流體靜力學模型問題
2.1.3 巖石圈力學狀態(tài)的地球物理基礎
2.1.4 大陸巖石圈的強度
2.1.5 巖石圈上部水平方向主壓應力占據主導地位
2.2 構造附加壓力的地質依據和構造地球化學基礎
2.2.1 巖石中的構造變形、差應力和構造附加壓力
2.2.2 石槽銅礦區(qū)構造附加靜水壓力的地質與構造地球化學研究
2.2.3 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的構造附加靜水壓力與構造物理化學研究
2.3 構造附加壓力的力學分析
2.4 構造附加壓力分布的數學模擬
2.4.1 構造附加靜水壓力分布規(guī)律
2.4.2 構造附加壓力的變化規(guī)律
2.5 構造力產生圍限壓力(構造附加壓力)的實驗研究
2.5.1 實驗樣品的制備及實驗條件
2.5.2 實驗結果
2.5.3 實驗結果討論
2.5.4 小結
2.6 構造附加壓力影響巖石熔融程度的實驗研究
2.6.1 實驗樣品
2.6.2 實驗條件
2.6.3 實驗結果對比
2.6.4 結論與討論
2.7 地質作用深度的構造校正測算方法
2.7.1 地質作用深度構造校正測算方法基礎
2.7.2 地質作用深度的地質研究與測算方法
2.7.3 膠東金礦田典型礦床成礦深度構造校正測算實例
2.7.4小結
第三章 地質作用古深度計算的熱力學方法
3.1 概述
3.2 巖石圈的壓力梯度與標準狀態(tài)下的靜水壓力模型
3.3 熱力學中壓力與深度關系的一些基本概念
3.3.1 體積模量及其相關的基本知識
3.3.2 熱容(C)
3.3.3 熱脹系數和壓縮系數
3.4 巖石圈中高壓超高壓成因中等容條件的地質特征
3.5 等容條件下巖石圈中壓力與深度關系的幾種可能
3.6 大別-蘇魯造山帶中高壓超高壓巖石形成深度的熱力學約束
3.7 中國榴輝巖和麻粒巖等巖石的溫度和壓力初步統(tǒng)計
3.7.1 中國部分地區(qū)麻粒巖、榴輝巖和上地幔巖的溫壓條件
3.7.2 中國榴輝巖、麻粒巖和上地幔橄欖巖的溫壓條件綜合比較
3.7.3 中國麻粒巖、榴輝巖和上地幔巖等溫壓條件的統(tǒng)計分析
3.7.4 初步結論
第四章 大別山地區(qū)高壓、超高壓巖石形成深度及演化模式
4.1 大別山地區(qū)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研究現狀
4.2 大別山地區(qū)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主要地質特征
4.2.1 高壓超高壓變質巖產出在全球活動構造帶
4.2.2 大別山地區(qū)造山帶地層序列及其對比
4.2.3 大別山地區(qū)造山帶逆沖系統(tǒng)造成地殼縮短量達46.8%
4.2.4 高壓超高壓巖石分布于陸塊核部較古老地層之內,產于韌性剪切帶強應變帶之間的弱應變域之中
4.2.5 高壓超高壓變質巖的主要巖石學與礦物學特征
4.2.6 高壓超高壓巖石的形成條件
4.2.7 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的年代學研究
4.2.8 高壓超高壓巖石與圍巖的構造關系
4.3 大別山地區(qū)超高壓帶含柯石英榴輝巖形成深度構造測算
4.3.1 研究背景與簡介
4.3.2 石榴子石的塑性變形及差異應力計算
4.3.3 湖北英山縣東榴輝巖中石榴子石塑性變形、差應力值與形成深度的估算
4.3.4 結論與討論
4.4 大別山地區(qū)超高壓變質巖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
4.4.1 同位素地球化學對超高壓變質巖形成和演化過程提出示蹤證據
4.4.2 大別山地區(qū)超高壓變質巖保存著表殼巖石的同位素組成
4.4.3 是快速俯沖到地幔并快速折返?還是根本未達到地幔?
4.5 差應力條件下柯石英-石英相轉變實驗研究
4.5.1 在靜圍壓條件下石英-柯石英的轉化壓力
4.5.2 在差應力條件下石英-柯石英的轉化壓力和物理機制
4.5.3 討論
4.6 蘇魯-大別榴輝巖及其圍巖均經歷超高壓變質的構造和巖石證據
4.6.1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鉆孔及其周邊測試樣品的分布
4.6.2 各類巖石中鋯石內的礦物包體及其分布
4.6.3 鋯石中不同礦物的化學成分及其成因特征
4.6.4 鋯石中包體礦物記錄的超高壓變質溫壓條件
4.6.5 結論與討論
4.7 大別山地區(qū)中生代鉀質巖漿的底墊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的減壓-隆升
4.7.1 大別山地區(qū)中生代巖漿巖的主要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7.2 大別山地區(qū)中生代花崗巖的結晶年齡數據
4.7.3 大別山地區(qū)高壓超高壓地體差異性減壓-隆升的時代論證
4.7.4 高壓變質地體的差異減壓-隆升幅度推算
4.7.5 小結
4.8 大別山地區(qū)高壓超高壓變質巖構造演化模式
4.8.1 大別山地區(qū)高壓超高壓變質巖最顯著的地質特征
4.8.2 大別-蘇魯印支-燕山期超高壓變質形成深度的一些資料
4.8.3 大別山地區(qū)印支-燕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巖構造演化模式
4.9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Abstract*)
圖版說明
圖版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