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
1.1 從“電腦”說起 1
1.1.1 腦 1
1.1.2 人腦 1
1.1.3 電腦 2
1.1.4 軟件 2
1.2 關于“規(guī)則” 2
1.2.1 誰確立規(guī)則 3
1.2.2 誰執(zhí)行規(guī)則 3
1.2.3 誰解釋規(guī)則 3
1.2.4 誰完善規(guī)則 4
1.2.5 軟件應用效果的分析比較 4
1.3 怎樣有效地使用CAD軟件 5
1.3.1 從一種典型的觀念說起 5
1.3.2 計算機軟件和數(shù)據庫 6
1.3.3 設計表達的數(shù)字化 6
1.3.4 繪圖/建模是設計構思的工具, 而不是設計的結束 8
1.4 二維設計和三維設計 10
1.4.1 對工程師的“洗腦”問題 11
1.4.2 掌握軟件應用技術的效率問題 11
1.4.3 實際設計的效率問題 11
1.4.4 尺寸與形狀問題 12
1.5 Inventor的概貌 13
1.5.1 算法核心Autodesk ShapeManager 14
1.5.2 關于參數(shù)化技術和變量化技術 14
1.5.3 界面簡介 15
1.5.4 操作風格 15
1.5.5 協(xié)助功能 15
1.5.6 對于工程師的設計思維有相對更好的支持功能 16
1.5.7 精彩的顯示表達功能 17
1.5.8 設計項目管理 17
1.5.9 三維模型與相關二維工程圖 17
1.5.10 關于補丁 17
1.5.11 關于Inventor的運行環(huán)境 20
第2章 單個零件的創(chuàng)建 25
2.1 全切削加工的零件 25
2.1.1 必要的準備 25
2.1.2 開始創(chuàng)建 26
2.1.3 創(chuàng)建新的設計項目 26
2.1.4 開始一個零件設計 27
2.1.5 創(chuàng)建右視圖的特征 28
2.1.6 創(chuàng)建左視圖的特征 30
2.1.7 創(chuàng)建沉頭螺釘孔特征 33
2.1.8 創(chuàng)建銷孔特征 35
2.1.9 創(chuàng)建齒部特征 36
2.1.10 創(chuàng)建其他修飾性特征 39
2.2 軸類零件 39
2.2.1 創(chuàng)建軸截面草圖 40
2.2.2 創(chuàng)建螺紋 41
2.2.3 創(chuàng)建鍵槽 41
2.2.4 創(chuàng)建花鍵 43
2.3 鑄. 鍛毛坯的零件 46
2.3.1 毛坯造型 47
2.3.2 銑切加工面造型 49
2.3.3 鉆鏜孔造型 50
2.3.4 螺紋孔造型 51
2.4 基于裝配的零件設計 51
2.4.1 形狀的關聯(lián)試驗 52
2.4.2 尺寸關聯(lián)試驗 52
2.4.3 位置關聯(lián)試驗 52
2.4.4 評論 54
2.5 趣味零件造型 55
2.5.1 做外觀 55
2.5.2 做螺紋 56
2.5.3 螺紋尾部的處理 56
2.5.4 開螺絲刀用槽, 渲染 56
2.5.5 點評 56
2.6 本章結束語 56
第3章 草圖相關技術 57
3.1 創(chuàng)建草圖平面 57
3.1.1 默認狀況 57
3.1.2 以基礎坐標系創(chuàng)建草圖面 57
3.1.3 以已有特征上的平面創(chuàng)建草圖面 57
3.1.4 在工作面上創(chuàng)建草圖面 57
3.1.5 在裝配中創(chuàng)建草圖面 57
3.2 草圖的創(chuàng)建與約束 58
3.2.1 觀念問題 58
3.2.2 幾何關系的約束 59
3.2.3 驅動尺寸的約束 60
3.2.4 什么是完整的約束 61
3.3 草圖的繪制和修飾 61
3.3.1 繪制功能 61
3.3.2 草圖的線形 62
3.3.3 修飾草圖 62
3.3.4 草圖創(chuàng)建時的切片觀察 63
3.3.5 坐標系方向問題 63
3.3.6 草圖在被使用后的再編輯和共享 64
3.3.7 精確輸入 64
3.3.8 顯示參數(shù)設置 65
3.4 草圖功能下的CAGD 65
3.4.1 設計參數(shù)求解實例之一 65
3.4.2 設計參數(shù)求解實例之二 66
3.4.3 設計參數(shù)求解實例之三 67
3.4.4 設計參數(shù)求解實例之四 67
3.5 利用AutoCAD現(xiàn)有圖形 68
3.5.1 利用AutoCAD現(xiàn)有的工程圖 68
3.5.2 利用AutoCAD創(chuàng)建數(shù)學曲線草圖 69
3.5.3 利用AutoCAD創(chuàng)建文字草圖 70
3.6 草圖的評論 71
第4章 零件造型和特征相關技術 73
4.1 定位特征 73
4.1.1 工作面 73
4.1.2 工作軸 75
4.1.3 工作點 75
4.2 基于草圖的特征 75
4.2.1 拉伸 75
4.2.2 旋轉 77
4.2.3 打孔 78
4.2.4 掃掠 79
4.2.5 螺旋掃掠 83
4.2.6 放樣 85
4.3 在草圖創(chuàng)建中利用投影 86
4.3.1 默認的自動投影 86
4.3.2 驅動尺寸和幾何約束中的自動投影 87
4.3.3 幾何約束中不同類型的要素投影問題 87
4.3.4 同零件的幾何要素投影 87
4.3.5 跨零件的幾何要素投影 88
4.4 基于特征的特征 88
4.4.1 倒角 88
4.4.2 圓角 89
4.4.3 抽殼 91
4.4.4 加強筋 91
4.4.5 拔模斜度 93
4.4.6 分割 93
4.4.7 螺紋 94
4.4.8 矩形陣列和環(huán)形陣列 95
4.4.9 升級 95
4.5 特征的編輯 96
4.5.1 特征查找 96
4.5.2 特征尺寸顯示和編輯 96
4.5.3 特征草圖的編輯 97
4.5.4 特征重排序 97
4.5.5 特征的特性 97
4.6 現(xiàn)有零件的利用——衍生 98
4.6.1跟我做——體驗衍生零件 98
4.6.2 公用草圖 99
4.6.3 模型之間的布爾運算 100
4.6.4 刻字 102
4.6.5 零件分割 103
4.6.6 點評衍生 104
4.6.7 系列零件的加工工藝設計 105
4.7 零件的其他數(shù)據表達 105
4.7.1 賦予零件材質 105
4.7.2 自定義材質 106
4.7.3 其他設計信息的處理 109
4.7.4 自定義設計信息 110
4.8 零件模板 110
4.9 預定義裝配基準——iMate 112
4.10 零件造型過程的察看 112
4.11 螺紋數(shù)據的定制 112
4.12 零件造型和特征的評論 113
第5章 裝配和基于裝配的設計技術基礎 115
5.1 裝配的可能性 115
5.1.1 裝配標簽頁 115
5.1.2 運動標簽頁 115
5.1.3 過渡標簽頁 116
5.2 裝配后的表達控制 117
5.3 實裝配與虛裝配 118
5.4 基于裝配關系約束的關聯(lián)設計方法 122
5.4.1 利用裝配約束關聯(lián)設計零件的參數(shù) 122
5.4.2 基于已有零件輪廓投影, 關聯(lián)設計新零件的基礎結構 124
5.4.3 子裝配與部件. 合件 126
5.4.4 干涉檢查 127
5.4.5 裝配的陣列 127
5.4.6 子裝配的衍生 128
5.4.7 衍生的子裝配在二維裝配圖中的處理 130
5.4.8 焊接合件的衍生 130
5.4.9 利用iMate 131
5.5 典型機械結構與Inventor的裝配表達 131
5.6 機構動作模擬 134
5.7 設計視圖 136
5.8 裝配的其他操作功能和技巧 137
5.8.1 “升級”和“降級”功能 137
5.8.2 在裝配中創(chuàng)建新零件, 以及怎樣確定它的第一個草圖面 137
5.8.3 關于“自動裝配”功能 138
5.8.4 關于“替換零件”功能 138
5.8.5 關于“移動零部件”和“旋轉零部件”功能 139
5.8.6 關于Inventor運行的監(jiān)控 139
5.8.7 使用“三維草圖”的問題 140
5.9 裝配功能評論 141
第6章 基于裝配的設計技巧 143
6.1 在CAD軟件中進行裝配的再認識 143
6.1.1 為什么要在CAD軟件中進行裝配 143
6.1.2 為什么必須從三維設計開始 143
6.1.3 在Inventor中能夠實現(xiàn)與真實裝配相同的裝配描述嗎 143
6.1.4 Inventor的基于裝配關聯(lián)設計能力現(xiàn)狀 144
6.2 基于裝配關聯(lián)的設計模式總結 145
6.2.1 用裝配約束建立裝配關聯(lián) 145
6.2.2 用關聯(lián)投影建立裝配關聯(lián) 146
6.2.3 用設計參數(shù)表建立裝配關聯(lián) 146
6.2.4 體驗“純數(shù)據表”的關聯(lián)設計 147
6.3 裝配關系創(chuàng)建的思考 150
6.3.1 直接的裝配關系 151
6.3.2 間接的裝配關系 151
6.3.3 源于傳統(tǒng)設計. 高于傳統(tǒng)設計 151
6.4 設計詳解之一——機構的概念設計 152
6.5 設計詳解之二——簡單零件的關聯(lián)設計 152
6.6 設計詳解之三——異型零件的關聯(lián)設計 154
6.7 設計詳解之四——雙軸鉆削主軸箱 155
第7章 自定義特征——iFeature 165
7.1 創(chuàng)建iFeature 165
7.1.1 單獨創(chuàng)建特征組合 165
7.1.2 在零件造型中提取特征 167
7.1.3 給iFeature添加使用幫助 167
7.2 使用iFeature 168
7.3 點評iFeature 170
第8章 鈑金設計相關技術 173
8.1 Inventor鈑金基礎參數(shù)設置 173
8.1.1 板材參數(shù) 173
8.1.2 折彎參數(shù) 173
8.1.3 拐角參數(shù) 174
8.1.4 鈑金模板 175
8.2 Inventor中的鈑金特征 175
8.2.1 基于草圖的特征 175
8.2.2 基于已有特征和有關草圖的特征 176
8.2.3 基于已有特征的特征 178
8.3 展開 180
8.4 沖壓工具自定義 181
8.4.1 基礎特征的創(chuàng)建 181
8.4.2 沖壓工具創(chuàng)建實例 181
8.5 基于裝配的鈑金件設計 182
8.6 鈑金功能評論 184
第9章 零件庫技術 185
9.1 Inventor標準件庫的使用 185
9.1.1 使用緊固. 連接件庫(Fastener Library) 185
9.1.2 使用標準件庫(Content Library) 188
9.1.3 在應用中的一些考慮 190
9.1.4 標準件的補充加工問題 191
9.2 體驗iPart 191
9.2.1 創(chuàng)建基礎零件 191
9.2.2 打開基礎零件文件, 修改驅動尺寸參數(shù)表 192
9.2.3 啟動iPart功能, 建立參數(shù)表 192
9.2.4 整理數(shù)據, 添加系列尺寸 193
9.2.5 保存到指定的位置 194
9.2.6 使用iPart 194
9.3 iPart的使用技術要點 195
9.3.1 零件族 195
9.3.2 關鍵字 195
9.3.3 特性 195
9.3.4 抑制 195
9.3.5 iMate 196
9.4 標準件庫功能評論 196
第10章 工程圖處理技術 199
10.1 跟我做——體驗創(chuàng)建零件圖 199
10.1.1 零件視圖創(chuàng)建 199
10.1.2 零件圖輔助線 201
10.1.3 零件圖尺寸標注 202
10.1.4 零件圖符號標注 204
10.1.5 零件圖標題欄 204
10.1.6 零件圖線寬度調整 204
10.2 跟我做——體驗創(chuàng)建裝配圖 205
10.2.1 裝配視圖創(chuàng)建 205
10.2.2 零件引出序號 205
10.2.3 明細表 205
10.3 草圖視圖 207
10.4 修飾工程圖 208
10.4.1 去掉圖線 209
10.4.2 補充圖線 210
10.4.3 剖切表達 210
10.4.4 螺紋的投影表達問題 211
10.4.5 其他畫法處理 212
10.4.6 渲染的視圖 212
10.4.7 選擇問題 212
10.5 工程圖的注釋 212
10.5.1 模型尺寸和工程圖尺寸 212
10.5.2 關于螺紋的標注 213
10.5.3 點評 215
10.5.4 尺寸的公差注釋 215
10.5.5 形位公差注釋和其他符號 217
10.5.6 裝配圖引出序號處理 217
10.5.7 第一個視圖的方向設置 218
10.6 關于工程圖資源 218
10.6.1 圖紙格式定制 219
10.6.2 圖紙框的定制 219
10.6.3 零件圖標題欄的定制 220
10.7 關于標準 223
10.7.1 常用標簽頁 223
10.7.2 明細表 225
10.7.3 剖面線 226
10.7.4 結果的保存 226
10.8 關于略圖符號 226
10.8.1 創(chuàng)建塊的基礎圖線的體驗 227
10.8.2 繪制尺寸注釋的體驗 228
10.8.3 將AutoCAD工程圖轉換到Inventor的工程圖 228
10.8.4 使用略圖符號 229
10.9 在工程圖中修改模型尺寸 229
10.10 與AutoCAD聯(lián)合處理工程圖的可能性 229
10.10.1 體驗AutoCAD描圖 230
10.10.2 AutoCAD描圖的問題 231
10.11 在工程圖中插入其他內容 232
10.12 工程圖功能評論 233
第11章 表達視圖相關技術 235
11.1 創(chuàng)建表達視圖 235
11.2 跟我做——體驗零件裝配動作定義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