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工業(yè)技術(shù)輕工業(yè)、手工業(yè)電磁兼容和印刷電路板:理論、設(shè)計和布線

電磁兼容和印刷電路板:理論、設(shè)計和布線

電磁兼容和印刷電路板:理論、設(shè)計和布線

定 價:¥27.00

作 者: (美)Mark I.Montrose著;劉元安等譯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印刷電路 電磁兼容性

ISBN: 9787115106742 出版時間: 2002-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從理論、設(shè)計和布線的角度分析研究了電磁兼容(EMC)和印刷電路板(PCB)所涉及的問題,全書內(nèi)容共有9章。第1-3章介紹了EMC的基本原理、PCB中的EMC以及元件設(shè)計中的EMC,第4章論述了PCB中鏡像面的原理與特性,第5章和第6章詳盡在闡述了PCB中的旁路與去耦以及傳輸線的設(shè)計原理。第7-9章就信號的完整性與串擾、PCB走線終端以及PCB布線中的接地原理進行了論述。本書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適合于那些涉及邏輯設(shè)計和PCB布局設(shè)計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測試工程師和技師,從事機械、加工、制造和兼容調(diào)試工作的人員,EMC顧問以及負責對硬件工程設(shè)計進行監(jiān)察的人員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電磁兼容和印刷電路板:理論、設(shè)計和布線》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電磁兼容基本原理
1.1 基本定義
1.2 設(shè)計工程師常見的一些電磁兼容問題
1.2.1 規(guī)范
1.2.2 射頻干擾
1.2.3 靜電放電(ESD)
1.2.4 電力干擾
1.2.5 自兼容性
1.3 電磁環(huán)境
1.4 遵守規(guī)范的必要性(EMI簡史)
1.5 對于無保護產(chǎn)品的潛在EMI/RFI輻射等級
1.6 噪聲耦合法
1.7 干擾的本質(zhì)
1.7.1 頻率和時間(傅里葉變換:時域<=>頻域)
1.7.2 幅度
1.7.3 阻抗
1.7.4 尺寸
1.8 PCB和天線
1.9 系統(tǒng)級EMI產(chǎn)生原因
1.10 對電磁輻射控制的總結(jié)
第2章 PCB中的EMC
2.1 EMC和PCB
2.1.1 導線和PCB走線
2.1.2 電阻
2.1.3 電容器
2.1.4 電感
2.1.5 變壓器
2.2 電磁理論
2.3 電場源與磁場源之間的聯(lián)系
2.4 麥克斯韋方程的簡化——進一步說明
2.5 通量消除的概念(通量最小化)
2.6 趨膚效應和引線自感
2.7 共模和差模電流
2.7.1 差模電流
2.7.2 差模輻射
2.7.3 共模電流
2.7.4 共模輻射
2.7.5 差模和共模的轉(zhuǎn)變
2.8 傳播速度
2.9 臨界頻率(入/20)
2.10 抑制RF能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10.1 基本原理
2.10.2 基本概念
2.11 總結(jié)
第3章 元件與電磁兼容
3.1 邊沿速率
3.2 輸入能量消耗
3.3 時鐘偏移
3.3.1 工作周期偏移
3.3.2 輸出到輸出的偏移
3.3.3 部件到部件的偏移
3.4 元件封裝
3.5 地電位跳躍
3.6 引線到引線的電容
3.7 接地散熱器
3.8 時鐘源的電源濾波
3.9 集成電路中的輻射考慮
3.10 總結(jié)
第4章 鏡像面
4.1 概述
4.2 5/5規(guī)則
4.3 鏡像層怎樣工作
4.3.1 電感
4.3.2 局部電感
4.3.3 局部互感
4.3.4 鏡像層的實現(xiàn)和概念
4.4 接地和信號回路(沒有渦流)
4.4.1 回路區(qū)域控制
4.5 縱橫比——接地連接之間的距離
4.6 鏡像層
4.7 鏡像層損壞
4.8 層間跳轉(zhuǎn)—通路應用
4.9 層分裂
4.10 分區(qū)法
4.10.1 功能子系統(tǒng)
4.10.2 靜態(tài)區(qū)域
4.11 隔離和分區(qū)(壕)
4.11.1 方法一:隔離
4.11.2 方法二:搭橋
4.12 互連和RF返回電流
4.13 單面和雙面板布線要點
4.14 網(wǎng)格接地系統(tǒng)
4.15 局部化的接地層
4.16 小結(jié)
第5章 旁路和去耦
5.1 諧振概述
5.1.1 串聯(lián)諧振
5.1.2 并聯(lián)諧振
5.1.3 并聯(lián)C-串聯(lián)RL諧振(反諧振電路)
5.2 物理特性
5.2.1 阻抗
5.2.2 能量儲存
5.2.3 諧振
5.2.4 電源和接地層的好處
5.3 并聯(lián)電容器
5.4 電源層和接地層電容
5.4.1 隱藏電容
5.4.2 電源和接地層電容值的計算
5.5 引線長度電感
5.6 安裝
5.6.1 電源板
5.6.2 去耦電容器
5.7 去耦電容的選擇
5.8 大電容的選擇
5.9 組件內(nèi)電容的設(shè)計
5.10 實心電壓板的通路及通路效應
第6章 傳輸線
6.1 傳輸線概述
6.2 傳輸線基礎(chǔ)
6.3 傳輸線效應
6.4 多層PCB中傳輸線的形成
6.5 相對介電常數(shù)
6.6 布線
6.6.1 微帶線結(jié)構(gòu)
6.6.2 嵌入式微帶錢
6.6.3 單帶狀線結(jié)構(gòu)
6.6.4 雙帶狀線
6.6.5 差動微帶線和帶狀線
6.7 布線考慮
6.8 容性負載
第7章 信號完整性與串擾
7.1 信號完整性的要求
7.2 反射和衰減振蕩
7.2.1 信號失真的鑒定
7.2.2 產(chǎn)生衰減振蕩的條件
7.3 計算走線長(電長走線)
7.4 由于不連續(xù)引起的負載
7.5 RF電流分布
7.6 串擾
7.6.1 串擾的測量單位
7.6.2 避免串擾的設(shè)計技術(shù)
7.7.3 3-W原則
第8章 PCB走線終端
8.1 傳輸線效應
8.2 終端匹配方法
8.2.1 源終端
8.2.2 串聯(lián)終端
8.2.3 末端終端匹配
8.2.4 并聯(lián)終端
8.2.5 戴維寧網(wǎng)絡(luò)
8.2.6 RC網(wǎng)絡(luò)
8.2.7 二極管網(wǎng)絡(luò)
8.3 終端噪聲與串擾
8.4 多終端效應
8.5 布線
8.6 分叉線路
8.7 小結(jié)——終端匹配方法
第9章 接地
9.1 接地的原因——概述
9.2 定義
9.3 基本接地概念
9.4 安全地
9.5 信號電壓參考地
9.6 接地方法
9.6.1 單點接地技術(shù)
9.6.2 多點接地技術(shù)
9.6.3 混和或選擇接地
9.6.4 模擬電路接地
9.6.5 數(shù)字電路接地
9.7 控制走線間的共阻抗耦合
9.7.1 降低并用阻抗路徑的長度
9.7.2 避免共阻抗路徑
9.8 電源和接地結(jié)構(gòu)中的共阻抗耦合的控制
9.9 接地環(huán)路
9.10 多點接地中的諧振
9.11 子卡與卡架之間的場耦合
9.12 接地(輸入/輸出連接器)
術(shù)語表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