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規(guī)刑法刑事訴訟判例研究(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課程案例教學用書)

刑事訴訟判例研究(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課程案例教學用書)

刑事訴訟判例研究(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課程案例教學用書)

定 價:¥31.50

作 者: 楊建廣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刑事法

ISBN: 9787040175738 出版時間: 2005-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68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案例分析匯編,而是以具有某方面刑事程序意義的真實案件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本書采用了“背景材料一判例內容一案件爭議焦點及其相關依據法理分析”的模式,對一些熱點案件和典型判例從刑事訴訟程序的視角做了詳細分析。值得強調的是,在每章的判例內容部分,均全文轉引了真實案件的裁判文書,且特意地沒有作任何縮減、刪改。這一方面是出于研究的需要,因為裁判文書是判例研究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為鮮有機會閱讀到典型判例的刑事判決書、刑事裁定書的法學研究者、法學院學生和普通社會讀者提供一個平臺,使他們能夠全面地、真實地了解中國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的基本思路,了解刑事法律在司法實踐中的運行軌跡,并向意圖對某些具體案件的審理過程與裁判結果進行評價的人們提供一些相對準確的依據。本書進一步將作者一貫主張的系統(tǒng)方法融入到刑事判例研究之中,以期在法治系統(tǒng)的大框架下,構筑一個以刑事案件事實為中心,以刑事法律概念、刑事法律規(guī)則和刑事法律原則為支柱的刑事判例系統(tǒng)。這個動態(tài)的刑事法律系統(tǒng)的良好運作,無疑會使靜態(tài)的刑事法律條文和抽象的刑事訴訟理論變得生動而具體,也更加切合司法實際,并得以有力地指導和規(guī)范刑事訴訟全過程。本書可以作為《刑事訴訟法》(龍宗智、楊建廣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配套教材使用,輔助原教材實現(xiàn)“促進現(xiàn)行法律、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三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的目標。同時,書末所附的“關鍵詞索引”強化了本書的專業(yè)辭書功能。因此本書既是一本難得的刑事法律研究方面的專業(yè)資料,同時也是一本頗具指導司法實踐價值的辦案手冊。

作者簡介

  楊建廣,法學博士,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訴訟法學研究會刑事訴訟法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刑事訴訟法學”項目負責人,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訪問教授。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刑事政策、法治系統(tǒng)工程等方面的教學、研發(fā)與推廣。 代表性著作有《法治系統(tǒng)工程》、《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通論》等。曾在《法學研究》、《現(xiàn)代法學》、《學術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多篇,并完成了主持法案起草和法律軟件開發(fā)的項目。

圖書目錄

第一編 導論
 1 刑事訴訟判例系統(tǒng)
  刑事審判是一個具有特定結構的系統(tǒng)。它輸入的是案件事實,輸出的是裁判結果。
  刑事訴訟判例是刑事訴訟活動的運作過程和典型結果,它的強大功能有力地推動了刑事法律系統(tǒng)的健全。
  刑事法律規(guī)則、刑事法律原則、刑事法律概念和刑事案件事實四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刑事訴訟判例系統(tǒng)得以維系和運作。
 2 刑事訴訟判例在中國
  中國古代刑事法制呈現(xiàn)刑事判例與刑事法典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特點。
  中國近現(xiàn)代刑事法在引入大陸法系成文法的同時也保留了古代判例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和基層審判機關創(chuàng)設的“先例判決制度”推動了當代中國刑事訴訟判例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二編 基礎理論
 3 從“疑罪從有”到“疑罪從輕”再到“疑罪從無”的艱難跋涉——孫萬剛涉嫌故意殺人案研究
  刑事訴訟理念實現(xiàn)從“疑罪從輕”到“疑罪從無”的飛躍的典范。
  嚴格依法定程序收集、審查、判斷和采信證據是提高刑事審判質量的途徑。
  調整訴訟結構,制裁程序違法,是落實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guī)則,根治刑訊逼供頑疾的良方。
 4 非法言詞證據的確認程序——劉涌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案研究
  一審死刑、二審死緩到最高人民法院再審死刑,一波三折的判決過程使劉涌案備受關注。
  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不得作為定案根據,在庭審中應當及時依法予以排除。
  控辯雙方都應對是否存在非法言詞證據負一定的舉證責任,但雙方承擔責任的前提、范圍和程度是不同的。
  強化“事前監(jiān)督”意識,完善非法言詞證據在不同訴訟階段的確認程序。
 5 照片是哪種證據——孫志剛被害案研究
  因為“死一個人廢除了一部法規(guī)”的孫志剛被害案在訴訟中面臨法律困惑。
  照片無法統(tǒng)一歸類。將證據劃分為7種的法律規(guī)定存在缺陷。
  證據應一分為三:物證、人證和合成證據。
 6 特情線索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李庭芳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案研究
  偵查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出具的證明未經庭審質證不得作為定案根據。
  高級人民法院的終審刑事判決書不應代替死刑復核程序中的死刑核準裁定書。
  辨認對象的遴選范圍、數量應統(tǒng)一、合理,辨認程序應具體、明確。
 7 言詞證據過分吻合應予排除——張君壯受賄案研究
 法庭對不符常理、過于吻合、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的兩份言詞證據不予采信。
  司法機關立案之前有關組織對被告人進行教育期間所取得的被告人的陳述不符合法定證據要件,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作為定案根據的每一證據都必須具有證據的全部特征——客觀性、相關性、合法性。
 8 控訴方應對舉證不能承擔敗訴責任——褚時健貪污案研究
  “功過相抵”在司法領域行不通。中國煙草大王褚時健最終難逃法律制裁。
  ……
第三編 程序論
關鍵詞索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