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言
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漢學形態(tài)的嬗變
漢學家專頁
我的漢學之路
B.C.米亞斯尼科夫小傳
漢學家訪談錄
意大利漢學家馬西尼訪談錄
德國漢學研究
德國的中國學研究——歷史、問題與展望
中國學學術的創(chuàng)立——科學文化史一瞥
德國漢學和語言學的分裂關系
入華傳教士研究
韓國英——中國最后的索隱派
“索隱”:馬若瑟對儒家經典的過度詮釋
中國歷史研究
新疆館藏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的檔案及其文獻價值評述
古代中印陸路交通史研究百年回顧聶靜潔
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義
中國語言研究
中國文字系世界原初文字?——19世紀及此前的西方漢字與漢語研究
圖像與文字——漢字是以何種方式而成為象征符號的?
《小學菁華》序
明清時期對“Element”一詞的翻譯
西藏學·蒙古學·敦煌學研究
“懷柔遠夷”話語中的明代漢、藏政治與文化關系
法國學者對敦煌文本的研究與謝和耐教授的貢獻
淺析巴拉第·卡法羅夫對《元朝秘史》的譯注
海外漢學機構介紹
挪威漢學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狀
書介與書評
論索隱派偽書《論語辨》及學問分際的問題
“我熱愛這個國家”——讀雅羅斯拉夫·普實克《中國——我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