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表達了詩經時代漢民族的精神風貌。詩經的溫婉、樸質與淳一,是詩經時代的內心留存。而這樣的內心卻是那樣普遍而易感,她搏動十那個時代的山水、風物、勞作、宗廟之間。我們只要深入其中,立即可以把詩經讀至動人之境?!对娊洝肥俏覈h古流傳下來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被視為中國詩歌的圭臬?!对娊洝钒ā讹L》《雅》《頌》三部分?!帮L”,即音樂的一種曲調,來自民間,共160篇;“雅”是符合朝廷禮儀規(guī)范的樂曲名稱,共105篇;“頌”是用于朝廷和宗廟祭祀的樂章,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本書在編輯體例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詩經》選本模式,采取“左史右詩”的形式,即左頁為詩經歷史背景介紹,右頁為作品注釋及品析。這一全新的編輯體例為讀者提供了兩條閱讀線索:一條是介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600年間天子諸侯、公卿列士、底層平民的生:舌狀態(tài),當時的禮儀風俗;另一條線索是《詩經》怍品的注釋和品析。這也是本書區(qū)別于當代其他《詩經》選本的獨特之處。多年來,我國大學中文本科生一般熟讀《詩經》約10首,古典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熟讀《詩經》約70~80首。本書以此為標準進行精選,并作了適當延展,其收錄篇目對廣大讀者來說已經足夠。本書對《詩經》中的玉、植物、鳥,以及原始成語作了詳細介紹,“附錄”對《詩經》的體制和相關名詞進行了解釋。全書收錄了_400多幅精美圖片。這些圖片,既有反映當時王公貴族、底層貧民的居室、服飾、生活裝飾、祭祀禮器的實物,也有漢唐以來的丹青妙手對《詩經》詩意的圖畫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