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上,有一支英勇善戰(zhàn)、叱咤風云并演繹了一幕幕動人心魄的歷史事件的軍隊。這支軍隊,它名叫十九路軍。 十九路軍,因福建事變而名垂史冊。十九路軍,也因福建事變而成為歷史。 發(fā)生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福建事變,史稱“閩變”,又稱“十九路軍事變”。是九一八事變后日益高漲的反蔣抗日運動和國共“兩個政權尖銳的對立”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局部抗戰(zhàn)階段一起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也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和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之一。它雖然僅歷時50多天,便在悲壯的旋律聲中落下帷幕,但是歷史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閩變作為反蔣抗日運動的里程碑和西安事變的序曲而載入史冊。 “人間正道是滄?!?。這是社會發(fā)展的正常規(guī)律。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走上正道的。這是因為,正道不是筆直又筆直的,而是要經過艱難困苦的探索和奮斗才能取得的,甚至是要付出流血犧牲代價的。歷史是一面鏡子。十九路軍和福建人民政府領導人陳銘樞、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的艱辛革命歷程表明,盡管各人的信仰和身份地位不同,立身立言立德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也是共同的:擁有一顆博大而又真誠的愛國愛民之心,是走上“順乎歷史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正道的重要前提和必備條件之一。 人常言:研究歷史,可以有三種眼光,一種是維持歷史當時人的眼光,一種是研究者所處時代的眼光,再就是對這兩種眼光的超越,尋求一種立足于歷史真實之上,又不囿于時代習見的立場。三種眼光顯示三層歷史研究境界。無疑,第三種眼光是最難的,但又是每個歷史研究者所應該追求的,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不被歷史或時代的偏見所遮蔽,對歷史進行深刻的思索。 作為一名從事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研究的史學工作者,長期以來,就一直力圖用第三種眼光審視歷史,追求第三種研究境界。自知天資愚鈍,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本書便是所作的一個努力嘗試,即立足于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試圖把紀實性與學術性二者相融合,敘述十九路軍與福建事變的歷史概貌與特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卡萊爾說:“記述歷史的才能,可以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它是我們的主要稟賦;在某種意義上,人人都是歷史學家。” 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每個讀者都是一名歷史學家。如果有幸把您帶入20世紀初葉那革命風云激蕩、大浪淘沙的崢嶸歲月,領略和品味十九路軍跌宕起伏的歷史、福建事變慷慨悲歌的一幕,你從中若可得到享受,獲得些許感悟,并能得到您的評判和指正,則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