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是漢族在南方的一個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贛、閩、粵三省邊區(qū),零散的則在贛、閩、粵三省的其他地區(qū),以及大陸西南的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省區(qū),海外的臺、港、澳,東南亞都有數量不等的分布,在這些地區(qū)的分布成大分散小聚居格局?,F代以來,客家人走向世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客家人的蹤跡。 集中聚居在贛閩粵邊區(qū)的客家人,與福佬人(含閩南人、潮汕人)、廣府人為鄰,歷史上曾因土地、山林和其他生產、生活資源的競爭,引起嚴重的沖突,因而激發(fā)了一些客家人士研究客家源流的熱情。其后,由于客家人在世界范圍里的廣泛分布及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出色表現,對于客家源流的興趣已不限于客家人士,它已擴大到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多個學術領域,吸引了眾多的學者進行探討。“什么是客家?”“客從何來?”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百姓和學者共同關注的課題。 對于以上問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傳教士發(fā)端,20世紀30年代羅香林先生集其大成的研究結論成為主流話語。這種學術潮流的基本觀點是: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地區(qū),是具有輝煌歷史的中原士族華胄的后裔,他們自晉代至宋元之際,主要由于戰(zhàn)亂的原因,多次大規(guī)模地從中原移民到贛閩粵邊區(qū),另創(chuàng)家園,保持高貴血統(tǒng),成為血統(tǒng)純正的優(yōu)秀漢族民系①。羅香林先生的研究結論和研究方法,在客家學界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客家研究熱潮,不少學者仍把羅香林先生的研究結論和思路奉為不二法門,充其量只是補充一些新的資料發(fā)揮羅香林的觀點而已,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客家血統(tǒng)純正論的觀點引向極端,提出了客家先民的主體是中原土族②,客家基本上未與畬族通婚的觀點。這種客家血統(tǒng)純正論的觀點,實質上就是客家起源一元論的觀點。 其實,任何民族或民系的來源都是多元的,客家起源一元論的觀點,既經不起學理的推敲,也經不起史實的檢驗。下面我們分別從事實和理論兩個層面闡述客家來源多元的觀點。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