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還對東亞、中亞,甚至歐洲的歷史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中外學者均十分重視對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研究,甚至形成為國際學界研究的熱點或專門學科,如所謂的匈奴學、鮮卑學、突厥學、西夏學等。中國傳統(tǒng)史學對周邊的民族,特別是北方民族的記述和研究歷來十分重視,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研究成果。而我們編輯出版的這套《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叢書》,即是反映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國國內研究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的成果之一。這套叢書所輯的論著,是中國著名的民族學家、歷史學家馬長壽教授及其弟子周偉洲教授的有關著作。馬長壽教授(190-197年),字松齡,山西昔陽人,一九三三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社會學系。早年他多次深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民族調查,引進西方近現代的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發(fā)表了一批重要的民族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他先后在復旦大學、西北大學執(zhí)教,并開始轉向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領域,對中國古代北方的民族,如匈奴、烏桓、鮮卑、氏、羌、突厥等族的歷史和文化,作了新的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其特點是能融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近現代西方社會科學精華為一體,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指導,重視民族調查和考古文物資料,史實與理論相結合等。因而,他的這些學術特點逐漸發(fā)展成獨具一格、自成體系的學派,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秴矔分惺蛰嬘旭R長壽教授在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撰寫的五部著作,即《北狄與匈奴》、《氏與羌》、《烏桓與鮮卑》、《碑銘所見前奏至隋初的關中部族》、《突厥人和突厥汗國》。其中《氏與羌》和《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兩書,是在一九七一年馬長壽教授逝世后,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著名民族史學家林或先生評價《北狄與匈奴》一書時說:此書“是解放后第一本具體而微的匈奴史專著,因而此書的出版,為我國史學工作者運用馬列主義從事匈奴史的研究及撰寫匈奴史專著,提供了一個先例”(林斡《匈奴通史·前言》,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東北的學者曾提出“鮮卑學”研究的“第二個里程碑”,就是以《烏桓與鮮卑》一書為標志的(于志聯等《關于鮮卑早期歷史及其考古遺存的幾個問題》,載《民族研究》1982年1期)?!侗懰娗扒刂了宄醯年P中部族》一書,字數雖少,但廣為中外學者所推崇,認為是利用考古文物資料(碑銘),結合文獻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的典范之作。其余如《氏與羌》、《突厥人和突厥汗國》兩書,也在學界中有較大的影響,凡是研究這些民族的論著都要參考這些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