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一歲時曾向老子請教禮方面的知識,遭到老子的一番訓斥。老子說:“你一定要去掉身上的驕氣和亂七八糟的欲望,這張得意洋洋的臉色和一心想出人頭地的想法,對你沒什么好處。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幾句話。”孔子接受了老子的這番忠告,事后,他曾對自己的學生說:“水里游的,地上走的,空中飛的,我都知道,但對于龍,我卻一無所知。老子大概就像龍吧。”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日趨衰落,決定離開。他騎著一頭青牛,朝西方走去,走到函谷關,守關的長官知道他要永遠離開了,便對他說:“請您將自己的見解學說寫下來吧?!崩献佑谑菍懥宋迩в嘧?,交給他,出關走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老子留下的這五千余字,主要論述“道德”的本義,因此,后人將它稱為《道德經》;又因為它是老子的著作,故又稱為((老子》。老子生活的時代,正值“大國爭霸”和“大夫兼并”最激烈的時期,許多貴族在斗爭中失去了地位,沒落下去了,盛極而衰,這種趨勢無法阻擋,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變化。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是“道”,它不是神,也不是天的意志,而是一種自然本質。在老子看來,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的,天下權勢和虛榮不值得去追求,得到的人馬上又會失去它,誰要去爭,誰就最終會失敗。天地都不能持久,更何況人呢?再說。福禍相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困為有了欲望以及由欲望帶來的競爭。為什么老百姓那么苦?是因為統(tǒng)治階級窮奢極侈,殘酷剝削老百姓的結果;為什么天下有盜賊?就是因為規(guī)章制度太多了;為什么會有競爭,那是因為國家過分鼓勵賢能之士,亂了大家的心。出路何在?一言以蔽之:法天道,自然無為。因為世間萬物的生長、發(fā)展、變化,是受“道”或者“自然”制約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上帝或者神明所能支配,因此,人的努力是徒然的。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你們見過水么?天下還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但是水能攻克一切!聰明的人,總是守住“弱”的一面,所以他能立于不敗之地。對于統(tǒng)治者,老子獻策獻計說:“常使民無知、無欲?!薄肮噬茷榈勒?,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币簿褪墙ㄗh統(tǒng)治者采用愚民政策。老子理想中的社會就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世界。老子的學說,否定了神的意志,強調事物總是相互轉化、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具有巨大的認識意義。后來,在佛教影響下,道家學說與原始巫術、民間神秘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道教,在歷史上產生了極大影響,魯迅就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盤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