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纈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藝,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薩所穿著的便是夾纈彩裝,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正倉院等也都有少量實物作為“國寶”珍藏。自明代以后,夾纈的工藝設計及制作樣式漸不為世所知。上世紀末,夾纈尚存浙南山區(qū)的消息傳世后,很快引來國際印染界的關注,2003年,日本專門開辟了一條“中國藍之旅”文化旅游專線。本書作者研究民間文化多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作者遍訪溫州、麗水、臺州及閩北寧德地區(qū)、閩南泉州地區(qū)的雕版藝人、染坊師傅及民間戲班老藝人等,對藍夾纈的原料、印染、版刻設計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詳盡記錄,對藍夾纈流行地區(qū)的民間文化圈作了社會及人文的歷史分析,澄清了作為“四纈”之一的藍夾纈由盛漸衰,及至湮沒的歷史之謎。在掌握1000余片紋樣的基礎上,本書第一次提出藍夾纈的概念,破解其紋樣為清末至民國年間流行于當?shù)氐睦デ?、亂彈戲文,分類歸納出其歷史發(fā)展各階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補了國內國際本領域的研究空白。